[陽武二手農(nóng)機交易市場地址]蘭考人景柱:黃河最后一道彎,有個你不知道的蘭考
蘭考人景柱:黃河最后一道彎,有個你不知道的蘭考
在中國,但凡讀過點書,基本上沒人不知道蘭考。因為幾十年間一代代讀書人,都是聽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故事長大的,知道焦裕祿,就必然對蘭考不陌生。
今天的蘭考,無論在河南還是在全國,都是毫無疑問的明星縣。國家園林縣城 、國家衛(wèi)生縣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試點縣……但有沒有人想過,憑什么是蘭考,誕生了焦裕祿這樣的縣委書記?又為什么是蘭考,從黃河最后一道彎的苦難走向輝煌?或者說,蘭考是怎樣變成蘭考的?
同樣的問題,放在任何一個人的家鄉(xiāng)都有價值。這需要有思考能力的人來完成這樣的思考,從而改變自己的家鄉(xiāng)。好在,從蘭考走出的景柱,正試圖穿越時空,在故鄉(xiāng)的歷史坐標里勾勒古今蘭考的“藕斷絲連”。
景柱是海馬集團創(chuàng)辦人,外界更多對他叱咤商界的故事有所耳聞。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位豫商杰出代表還是北京大學的博士后,擁有教授、博士生導師的身份,他自言癖好“數(shù)理化地工作,文史哲地思考”,把問題放在時代背景、哲學本源、歷史空間上去思考。
蘭考人景柱,是怎樣思考蘭考的?本文為豫記向景柱先生約稿的蘭考觀察開篇?!ビ洶?/span>
撰文 | 景柱
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后一道彎在河南蘭考縣的銅瓦廂。
在最后一道彎形成之前,黃河之水將拐彎處的蘭考、東明、民權(quán)三縣沖得分分合合,并沖走了歷史名縣考城。
本文將穿越時空,在那片土地的歷史的坐標系中,勾勒一些歷史人文的“藕斷絲連”。
01/
七百年彎出一個銅瓦廂
歷史上,黃河決口1500多次、大改道26次。但在金元之前,黃河總體上是從鄭州西面流向東北天津方向的。
北宋之后,因戰(zhàn)爭扒開黃河大堤,起碼有過四次。
第一次是1128年,北宋東京留守杜充為阻止金兵,在汲縣和滑縣之間扒開了黃河大堤。
第二次是金國行將滅亡時,蒙古軍(此時元朝尚未建立)先后扒開了商丘附近和開封附近的黃河大堤,用水圍剿金兵。
第三次是明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圍攻開封,攻守雙方都扒開黃河大堤,放水互淹,結(jié)果將開封城沉入水底。
第四次是1938年,蔣介石下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引水阻止日軍西進。
在北宋杜允扒堤之后,有七百多年時間,黃河從豫東流向東南,奪淮河入大海,最終逼迫淮河借道長江入海。
這期間,黃河之水無情泛濫,擺尾分叉、或絕或塞、遷徙無定,給豫北、豫東、魯西南、皖北、蘇北等地帶來無數(shù)災難,沖走了無數(shù)城郭村舍。
黃河的變遷,多次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格局。降住這條黃河龍,是新中國以后的事情了。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蘭考銅瓦廂大決堤,造成黃河大改道,這也是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
銅瓦廂在蘭考縣城西北12公里的東壩頭鄉(xiāng)內(nèi),古代曾是駐軍的城池,后來成為蘭考與封丘之間繁華的黃河渡口。
銅瓦廂大決堤意義重大,黃河從此終止了七百多年來由豫東流向東南“奪淮入?!钡木置?。在銅瓦廂形成最后一道彎后,擺尾東北方向,侵蝕濟水河道。
在漫天汪洋、澤國多年之后,最終奪山東大清河入海,逐漸形成了今天黃河下游的流域格局。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曾提及“銅瓦廂”。
1952年,毛主席曾在此視察黃河,提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黃河水含沙量大,不斷地抬高自己的河床,遇到中下游地區(qū)天降大雨,很容易引起決堤潰壩。關于銅瓦廂黃河大改道,有很多歷史原因。
有學者分析如下:一是黃河在江蘇入??诔辽程嗵?,造成入海困難;二是江蘇、安徽當年連續(xù)天降暴雨,雨水沿大運河北沖,同時逼黃河之水回流;三是大運河之水與濟水交匯時,水多勢猛,逼濟水向西回沖。
兩股大水最終在蘭考銅瓦廂撕開黃河北岸大堤,沖向豫北和魯西地區(qū)。最后,黃河奪濟水河道東流,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格局。
今天,所謂“大河東流”,是歷史沉淀的大趨勢,并沖刷形成了“九曲十八彎”。
黃河上游,彎彎繞繞,流過蘭州,直奔東北方向的內(nèi)蒙草原,而后掉頭南北走向幾百公里,穿越壺口到潼關。
潼關到蘭考這一段,總算是“大河東流”了。但過了銅瓦廂的最后一道彎,又擺尾東北,一泄千里,直奔大海。
02/
東明縣起源于東昏老城
現(xiàn)在的河南省蘭考縣,是由金代以后的蘭陽縣、儀封縣、考城縣三個縣,分分合合而成的。
1825年,儀封縣并入蘭陽縣,開始時稱為蘭儀縣。1909年,為避溥儀帝諱,蘭儀縣改名為蘭封縣。1954年,蘭封縣與考城縣合并,成為了今天的蘭考縣。
就蘭考縣的起源而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于戶牖邑,也就是做窗戶的地方。
秦統(tǒng)一天下后,始皇東巡時,路過此地,天遇大霧,車不能行,遂命此地為“東昏”,并筑“秦臺”以厭之。東昏在秦朝時歸屬陽武縣。
因為西漢開國功臣陳平是陽武縣戶牖鄉(xiāng)人,我小時候,老家傳說陳平就是縣城北邊的陳砦村人。
西漢時設東昏縣,歸屬陳留郡。公元9年,王莽改東昏縣為東明縣。因此,東昏縣就是現(xiàn)在山東省東明縣的起源。
東漢時,又將東明縣改叫東昏縣。三國時期,東昏縣降格為東昏鄉(xiāng),縣域為外黃、濟陽兩個縣分割(外黃、濟陽兩縣另文各表)。
北宋時,復建東明縣,并在東昏老城原址上復建了東明縣城?!端?jīng)注》里記載,神秘的濟水,就從東昏老城的北側(cè),彎彎而流。
據(jù)《東明縣志》記載:金宣宗二年(1218年),隸屬于開封府的東明縣,將縣城先搬到了黃河北岸的東明集鎮(zhèn),后來才搬到了現(xiàn)址。東明縣城搬遷的同時,將東昏老城廢為東明縣通安堡。
金朝時期的1232年,在今蘭考境內(nèi)同時新建了蘭陽和儀封兩縣。
《蘭考縣志》中對蘭陽縣設立的記載比較清晰合理,大意是在1232年,以東明縣南部六鄉(xiāng)組建蘭陽縣,縣城就在東昏老城。
1357年,東昏老城被黃河淹沒,縣城遷到了老韓陵村,1368年再遷到現(xiàn)址馬村。
關于儀封縣的設立,另文專題展開。
“蘭陽”一詞的由來,《蘭考縣志》中有一段記載:“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東封泰山,路過東明縣楊崗。楊崗背坡蘭草繁盛,芳香異常,地方罕見,當?shù)厝双I上瑞草,于是易楊崗為蘭崗。而當時鄉(xiāng)民多居于崗南,故稱其地為蘭陽。”
《東明縣志》中記載,東明縣原在蘭考境內(nèi)的縣城故址,在蘭考縣城北十公里處。但其所指的“蘭考縣城”,不是現(xiàn)址,應是原蘭陽縣第二次遷址的老韓陵村。
其實,東明縣的歸屬,一直因為黃河變遷而顛沛流離。僅就新中國七十年歷史而言,1952年前隸屬于平原省,1952年~1955年隸屬于河南省鄭州專區(qū),1955年~1963年隸屬于河南省開封專區(qū),1963年后劃歸山東省菏澤專區(qū)。
銅瓦廂決口后,黃河流經(jīng)東明縣的北部了。我讀初中時期,曾去探究過東明縣境內(nèi)的兩個老縣城,至今印象深刻,那個樣子和電影《三進山城》的場景,驚人的一致!
03/
“葵丘會盟”于考城縣
考城縣的根子是戴國,地界以今天的民權(quán)縣為主。
春秋初期,齊桓公、宋襄公、鄭莊公等先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就宋、鄭兩國爭霸時期而言,宋國先強,鄭國后發(fā)。宋國的國都在今天的商丘,鄭國的國都在今天的新鄭。
宋、鄭兩國之間夾了兩個小國,南側(cè)是陳國,國都在今天的淮陽縣;北側(cè)是戴國,國都就在后來的考城縣境內(nèi)。
其實,戴國滅亡之前,在戴國和陳國之間,還夾著一個更小的杞國,地盤也就是今天的杞縣。所謂“杞人憂天”,就是憂患意識。
杞國在戴國滅亡之前已經(jīng)遷到現(xiàn)在山東境內(nèi)了,之后一直搬遷,最后于公元前445年滅于楚國,這里就不多講了。
關于夾在宋鄭之間的陳國和戴國,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先說說陳國。
歷史上,陳國大多數(shù)時間和東邊的宋國、北邊的衛(wèi)國、西南邊的蔡國(今河南上蔡縣)結(jié)盟,聯(lián)合對抗西邊的鄭國和南邊的楚國。
但鄭莊公在世時,對陳國的影響也很大。鄭莊公去世后,鄭國開始衰退,陳國一度和鄭國一比高低。
開封歷史上后來影響巨大的一個地名叫陳留,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就曾當過陳留王。此地原是鄭國的留地,后被陳國吞并,改名為陳留,名字沿用至今,但位置不在今天開封市祥符區(qū)陳留鎮(zhèn)的位置。
不過,陳國南側(cè)臥著一個“大老虎”楚國,虎口之下,陳國只能首鼠兩端,最終于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所滅。
再說說戴國。
戴國的疆土大約就是后來的考城縣地盤,實在太小。宋、鄭兩國爭霸,戴國夾在中間多受欺凌,最終成了鄭國的附庸國。
公元前713年,宋、衛(wèi)、蔡三國聯(lián)手攻打鄭國,并趁機攻打戴國。一貫善謀的鄭莊公,圍殲三國之師后,又順便將戴國據(jù)為己有,戴國就此滅亡。這個故事,在《左轉(zhuǎn)·隱公十年》中,有明確的記載。
后來,宋國又將戴地奪走,改戴地為“葵丘”。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保駕太子成功接任周王后,舉行了著名的“葵丘會盟”,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wèi)、鄭、許、曹等國國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
“葵丘會盟”預示著齊桓公成為首個中原霸主,并達成了中國最早的一部“國際法”兼“WTO”:一不得廢除已立的太子;二不得立妾為妻;三要懲罰不孝的人;四不得專斷殺戮大夫;五不得怠慢賓客和旅人;六不得筑堤攔水妨害下游國家;七不得禁止鄰國間糧食流通,等等。
因此,“葵丘會盟”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
關于葵丘的地址,唐代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葵丘在考城縣東南一百五十步”;清代王鎏編的《四書地理考》記載:“葵丘在今歸德府考城縣東一十里”;民國《考城縣志》記載:“葵丘在舊城東南一百五十步郭內(nèi)”。
由于元代之前,考城縣城一直在今民權(quán)縣東北四十五里林七鄉(xiāng)西南三里處,推測葵丘應該就在今天民權(quán)縣城東部,也就是老考城縣城附近,但原址早已被黃河沖走了。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lián)手滅掉宋國,戴地歸魏國所有,魏國改戴地為“谷”。
到秦朝實行“郡縣制”后,在此設谷縣,歸屬碭郡。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戴地多災,故改名為“甾(zāi)縣”。西漢時,甾縣歸梁國。
東漢漢章帝二年(公元77年),改甾縣為考城縣。北魏時,改考城為考陽;北齊改為成安縣;隋朝時復改為考城;五代時,更名為戴邑,但很快又改回考城。宋朝之后,考城之名再未變過。
關于考城名字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戴國最初是周文王長子伯邑考的封地,因此叫考城。
另一種說法來自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也有一定的道理。說是東漢時,劉秀的孫子漢章帝,東巡路過甾縣。甾縣在劉秀的出生地附近,漢章帝感覺縣名不吉利,乃取其光烈考武帝劉秀之義,下詔將戴地改名為考城縣,屬陳留郡,考城縣從此得名。
金元兩朝之前,考城縣城因“葵丘會盟”而長期固定。但在金元之后,黃河河道南滾,擺尾不定。
黃河最后一條南流主河道,是從蘭考流向東南方,經(jīng)商丘北、碭山北、徐州南等入洪澤湖。
今天的河南地圖上仍標有這條“廢黃河”,老考城縣城正是“廢黃河”的過水之地。因此,考城縣城命運多舛。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四月,縣城被淹,遷于賀丘(現(xiàn)民權(quán)王橋鎮(zhèn)附近);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縣城又被淹沒,遷于江墓店(民權(quán)原李堂鄉(xiāng)內(nèi));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縣城再遭大水,遷于舊城(現(xiàn)民權(quán)北關鎮(zhèn))。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黃河水沖走了縣城的東、西、南三關,僅存北關。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考城知縣雷遜在堌陽(今蘭考縣堌陽鎮(zhèn))新建東、西、南三關,俗稱“新三關”。北關仍留在原址,俗稱為“老北關”。
神奇的是,漢章帝命名的考城縣城,在1700年之后,又搬回他爺爺劉秀的出發(fā)地——濟陽縣的原址了。
因此,金元之后的歷史上,東明、濟陽、儀封、考城四縣的地域,有很多歷史年輪的重疊。
04/
民權(quán)縣的歷史主體是考城縣
民權(quán)縣簡介上講,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考城知縣雷遜將縣城遷到了堌陽,其實則不然。
乾隆四十八年,考城歸屬衛(wèi)輝府,儀封歸屬開封府,而堌陽當時歸屬儀封縣。清乾隆四十九年,朝廷下令將堌陽劃歸考城縣,才得以建設考城縣城的“新三關”。
考城縣疆域圖
從此,考城一城四關,分居兩地,相距幾十公里,一度成為當?shù)厝硕炷茉數(shù)墓适隆R驗榭h城太偏遠,成為了后來切割考城地盤,成立民權(quán)縣的一個重要原因。
1928年前后,馮玉祥主政河南時,為了表示追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河南新成立了4個縣,分別是民權(quán)縣、博愛縣、自由縣和平等縣。
民權(quán)縣和博愛縣眼前都存在,平等縣與自由縣于1932年合并為伊川縣。當初新成立的民權(quán)縣,以劃割考城地盤為主體,另加杞縣的一部分和睢縣的一部分。因此,民權(quán)的歷史主體就是考城縣。
有資料講,1936年,考城縣與蘭儀縣曾合并為東仁縣,但僅一年左右又分開了。
1949年,考城縣城遷到了距“老北關”較近的張君墓鎮(zhèn)。1954年,蘭封、考城兩縣合并為蘭考縣。
同時,將考城縣南部的“老北關”、褚廟、程莊等鄉(xiāng)村,分兩次劃給了民權(quán)縣。從此,考城縣城的四個關徹底分立。
現(xiàn)在,位于堌陽的“新三關”,成為了今天的蘭考縣堌陽鎮(zhèn);劃給民權(quán)縣的“老北關”,成為了今天的民權(quán)縣的北關鎮(zhèn)。
05/
四等小站內(nèi)黃集
現(xiàn)在,蘭考儀封鄉(xiāng)南側(cè)是隴海鐵路線和鄭徐高鐵線。
我小時候,在老家的深夜,有時能聽到蒸汽列車的鳴叫聲。
1978年12月,在緊鄰儀封鄉(xiāng)的楊莊火車站,發(fā)生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列車事故之一,造成了324人傷亡。當時全縣的拖拉機,都被調(diào)去拉人了。
事故過去一年后,出于少年的好奇心,我和一個發(fā)小跑去查看現(xiàn)場。因為路途太遠,迷路了,結(jié)果跑到了民權(quán)縣的內(nèi)黃集火車站。
內(nèi)黃集火車站,是隴海鐵路線上的一個四等小站。說來也巧,秦、漢、隋三朝,曾在今天民權(quán)縣境內(nèi)設立外黃縣,當時外黃縣城就在今天的內(nèi)黃集一帶。
外黃縣當時管轄過今天蘭考縣的大部分地域,包括東昏老城。那次,我也算偶遇到一座老城。
需要說明的是,河南古代有外黃、內(nèi)黃兩個縣。先有外黃縣,后有內(nèi)黃縣。
外黃縣春秋時期為宋國黃邑,秦朝時就設立了外黃縣,而內(nèi)黃縣是西漢初期設立的。
陽武二手農(nóng)機交易市場地址《左傳·隱公元年》中記載:“惠公之季年,敗宋師于黃?!奔呆敾莨辏ü?67年),魯國在外黃打敗了宋國。由此可見,春秋初期,現(xiàn)民權(quán)縣內(nèi)黃集一帶,曾是魯國與宋國爭奪的地方。
至于外黃縣城故地為啥現(xiàn)在叫內(nèi)黃集,不得而知。也許和修隴海鐵路有關系,建一個四等小站,哪個環(huán)節(jié)錯了,就會以訛傳訛。
那時候,我正讀著一本寫民權(quán)縣解放前游擊隊的小說,叫《流水疾風》。書中多次提到一個叫“野雞崗”的地名,覺得很神秘。因此,當天又從內(nèi)黃集火車站找到當時的野崗村,探究了一番,結(jié)果啥都沒發(fā)現(xiàn),餓著肚子,失望而歸。
06/
考城舊事
解放前,考城縣城在今天的蘭考縣堌陽鎮(zhèn)。我小的時候,管堌陽叫考城,管蘭考縣城叫蘭封。而在我奶奶心中,只有考城和蘭陽,她不知道蘭陽已經(jīng)改名叫蘭考了,更不知道蘭陽還曾改名叫過蘭封。
對于堌陽,我心中特別親切,因為離老家只有幾公里,而且我的三個姨家都是堌陽的。小的時候,我在堌陽一住就是幾個月。
姥姥在世的時候,多次給我講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事情。那年,姥姥帶著母親在考城縣城躲災荒,當時三個姨家在縣城里都是“有頭有臉”的門戶,姥姥他們算是沒餓著。
有一天,姥姥到街上給我四歲的母親買了一個饅頭,一轉(zhuǎn)臉就被人搶跑了。因為是“小腳女人”,她也沒法追。姥姥說,即使追上了,饅頭上已經(jīng)被吐滿了口水,你嫌臟不要了,人家就接著吃。人餓瘋了,就不要面子了,也不講究了。
解放初,考城縣城從堌陽鎮(zhèn)搬到了張君墓鎮(zhèn)。
我讀高中的時候,蘭考縣城的醫(yī)院叫一院,張君墓的醫(yī)院叫二院,水平不相上下;蘭考縣城的高中叫一中,張君墓的高中叫二中,但是,蘭考二中比蘭考一中的名氣大得多。蘭考二中當時是河南省重點高中,和開封一高、鞏縣二中齊名。
我是在蘭考二中讀完了高一和高二的,高三時“叛變”到了蘭考一中。這件事,我在《泡桐兒子》一文中已經(jīng)“坦白”過。當時,蘭考二中的老師多是名牌大學畢業(yè),生源除了蘭考外,還有商丘市、開封市、民權(quán)縣、杞縣、東明縣等地。因此,當時考進蘭考二中是非常困難的。
對我而言,無論是老家大李西村,還是堌陽鎮(zhèn)、張君墓鎮(zhèn),以前都在考城地界內(nèi)。因此,我對蘭考有親切感,對民權(quán)也有親切感,但對考城更有親切感。
2014年,蘭考縣張君墓鎮(zhèn)改名為考城鎮(zhèn),這是件好事,總算把“考城”二字傳下來了!因此,從文化傳承的角度,我也希望蘭考縣堌陽鎮(zhèn)改名為“濟陽鎮(zhèn)”。
考城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如西漢名臣韓安國,東晉宰相蔡謨,南朝政治家、文學家江淹,金元四大名醫(yī)之首張從正,明朝名臣于謙、底蘊等,他們的老家都在張君墓鎮(zhèn)附近。
特別一提的是,“大躍進”時期的河南省委一把手吳芝圃先生,1930年曾任職考城縣第一高級小學校長,他當時的地下身份是中共考城縣委書記。當然,1959年信陽餓死人悲劇與吳芝圃先生等是是非非,自當后人評說。
現(xiàn)在,考城這些歷史名人,都統(tǒng)計到《民權(quán)縣志》上了。
嗯,歷史就是這樣,不斷地分分合合,不知不覺地更迭著。
文化決定于歷史,歷史決定于地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行者2020年5月14日于鄭州)
/////////
景柱
男,1966年10月生,河南蘭考人,
中共黨員,北京大學博士后,
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八屆海南省工商聯(lián)主席,
海馬集團創(chuàng)辦人。
他自言癖好“數(shù)理化地工作,文史哲地思考”,
工作要“數(shù)理化”,
“層層剝筍”弄清楚背后根源;
而思考則要“文史哲”,
把問題放在時代背景、哲學本源、歷史空間上去思考。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nóng)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quán)歸原作者。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ershou/2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