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二手農機收割機:為什么現(xiàn)在也有人愛寫詩,卻感覺沒有一點詩的味道?
問題:為什么現(xiàn)在也有人愛寫詩,卻感覺沒有一點詩的味道?
題主所說的詩,不清楚是指哪一種類型的詩。另外,詩的味道也很難界定,是指讀起來像古詩詞的味道嗎?如果不是的話,老街不清楚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老街就說一下自己的體會。
我感覺今天的人寫詩詞沒有古人詩詞的味道,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這里的詞語,是指word,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一個詞。
關于word的選擇,要注意盡量避免用現(xiàn)代詞匯,例如詩詞中出現(xiàn)干部、派出所、網(wǎng)紅、汽車、飛機等等,無論如何修飾也蓋不住現(xiàn)代氣息。
另外詩詞講究文雅,太俗的字詞盡量避免出現(xiàn), 因為不好駕馭。例如“去”,我們就不能說“ 顛”兒了。
- 還有一些字,今古的字義、語音會有不同,要注意區(qū)別。
- 古詩詞中很多意象今天依然存在,例如代表相思的月亮、書信,鴻雁等等。如果出現(xiàn)微信、微博就沒有古意了,這時不妨用鴻雁、燕信等意象代替。
平時作詩的時候,如果實在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詞語,干脆就舍棄不用。
宋《邵氏聞見后錄》記載:
“劉夢得作詩欲用糕字,以五經(jīng)中無之,輟不復為。宋子京以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詠》云: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
劉禹錫因為五經(jīng)中沒有糕這個字,所以作詩就不用這個字,結果被宋祁所恥笑。
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里說過:
……蓋韻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牽于聲律,散文則無此限制?!市蟮寡b,不通欠順,而在詩詞中熟見習聞,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韻文視散文得以寬限減等爾......屬詞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
詩家語與散文句法有很大不同,常有省略、倒裝、含蓄、多義、跳躍、詞性變化等手段,用散文句法分析甚至有不通的情況,
例如杜甫的這兩個例子,把側重點提到了前面,按照散文句法是不會這樣寫的。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側重于顏色,把紅、綠提到前邊。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突出香稻、碧梧 。
又如狀語后置: 懷遠二手農機收割機 桃花依舊笑春風。不懂詩的人會質疑,春風有什么可笑的呢?其實這句話是狀語后置,意思是:桃花依舊(在)春風(中)笑。
賓語前置:蘇軾的“故國神游”。應該是:神游故國 。
現(xiàn)代人作詩,如果句法缺少變化,也是作品缺少古意的原因。
一首詩詞,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未必按照時間的自然發(fā)展順序來寫,古人作詩,常常時間交錯,空間跳躍。這就需要作者在謀篇布局上有所安排。
例如周邦彥的這首《少年游》:
朝云漠漠散輕絲。樓閣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門外燕飛遲。
而今麗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當時,小橋沖雨,幽恨兩人知。
周邦彥的一首小令也回環(huán)往復,“而今”句之前是回憶,“而今”句之后是當前,“不似”又回到過去。前后兩個故事相互交錯,讀者不由自主地跟著詩人的安排穿插往還,如同看一場蒙太奇技法的電影,兩種境界相互對比,韻味無窮。
李商隱的這首《夜雨寄北》也是如此,一下子跳躍到了未來: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作詩有古人味道,要注意以上幾處細節(jié),自然會有改觀。
至于格律規(guī)則等,那是詩人的基本技能,不需要多講,只需要記住格律詩要按照格律詩的規(guī)則,古體詩自然要注意古體詩的規(guī)則。 懷遠二手農機收割機懷遠二手農機收割機
不知道題主是不是這個意思,一點淺顯之見,就當作和詩友們的一次交流吧。
@老街味道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ershou/22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