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村二手農機拖拉機市場:孟村鄉(xiāng)賢張貴普:心疼老弱 反哺鄉(xiāng)梓
修橋鋪路、美化環(huán)境、免費為貧困鄉(xiāng)親蓋樓、堅持為獨居老人發(fā)放面食……孟村回族自治縣丁莊子村65歲的張貴普,之前是一名成功的企業(yè)家,如今是一位斥資兩千余萬元反哺桑梓的鄉(xiāng)賢。
“心疼窮人,幫助別人,是長輩留給我的家風祖訓,也是我留給孩子們的人生財富。”張貴普說。
孟村二手農機拖拉機市場從事公益反哺桑梓,張貴普已經花掉了兩千多萬元。
1.“我不愿讓物質圈住自己”
張貴普出生在孟村回族自治縣丁莊子村一戶普通農家。由于幼時家庭條件不好,家里兄弟姐妹又多,張貴普17歲時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到孟村回族自治縣燃料公司上班了。剛一報到,張貴普就接到一項艱巨的任務,安裝三臺新設備。張貴普一邊摸索,一邊鉆研,一個人花了兩個半月時間,組裝出了粉煤機、煤球機還有蜂窩煤機。
從那以后,張貴普專心搞起了科研,研制出的節(jié)能灶、沼氣池和太陽能設備在孟村當地得到大力推廣,各單位派人學習經驗,他本人也被調入孟村回族自治縣科協(xié)工作。20歲那年,他對拖拉機上的柴油機進行改造,可以對廢氣循環(huán)利用,進行二次燃燒,孟村回族自治縣商業(yè)局第一次為個人頒發(fā)了700元的“大紅包”。那年,張貴普不僅領到人生第一筆獎金,還榮膺“縣長特別獎”。
1975年,張貴普被調入當地生產指揮部擔任秘書,并當選為“滄州地區(qū)杰出青年”。正當仕途一片輝煌之時,他毅然回到燃料公司繼續(xù)搞研究。
“當官不是我的追求,我想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張貴普說。
1990年,張貴普涉足商業(yè),做起了石油生意,始終把誠信和品質擺在前面。每月28日結款日,不論天降暴雨還是大雪,不管道路多么泥濘難行,他總會準時到滄州地區(qū)總公司送貨款。對于賣出去的油品,他嚴格遵循“分量足”“質量好”的原則,回頭客越來越多。漸漸地,張貴普的銷售網絡覆蓋整個滄州地區(qū),并成立了正信石油有限公司。
但是,就在他的事業(yè)最輝煌的時候,在54歲那年,年富力強的張貴普再一次作出常人難以理解的選擇:全身而退,回到家鄉(xiāng)開始做公益。
“我不愿意讓物質圈住自己。除了掙錢,我覺得自己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張貴普說。
張貴普為村民修的橋。
2.讓村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丁莊子是個有著900多戶、近5000口人的大村。從事公益事業(yè)多年來,張貴普為村里修橋鋪路、清運垃圾、美化環(huán)境,做了一件又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村民們贊不絕口。
村民張貴生說,以前去洼里澆地,一下雨路就走不了,化肥更是運不進去。
“2010年,張貴普出資三百多萬元,把村里通往田間地頭的土路都修成了磚路?!睆堎F生說,修好的磚路長達三千多米,大伙走在上面心里特別豁亮。據測算,張貴普為村里捐資修路已超過一萬米,路寬都在四米到五米。
看到鄉(xiāng)親們澆地困難,灌溉農作物水資源浪費嚴重,搞了一輩子節(jié)能研究的張貴普又出資十幾萬元,給鄉(xiāng)親們安裝了地泵,并鋪設了上千米的輸水管道,大大節(jié)約了人力和成本。
張貴普出資數萬元給村里修建了小廣場,并安裝了體育器材,只為讓村里的老年人有個休閑娛樂的場所。為了讓鄉(xiāng)親們享受到良好的衛(wèi)生環(huán)境,他還出資清運垃圾,修建了垃圾池,并且每天早上主動出門清掃街道。在他的帶動下,鄉(xiāng)親們紛紛拿起掃帚,自覺打掃村里的衛(wèi)生。
2016年,張貴普出動設備和人員,出資清運村里的垃圾200余車,并把村里泥濘失修的小路都變成了寬闊的大道。為了解決困擾丁莊子鄉(xiāng)親們幾十年的排水不暢難題,張貴普調機械、調人員、調資金,為村里鋪設了上千米的下水管道。
村里村外,張貴普種植各種樹木上萬棵,他還在自家田地里長年種樹,只為讓丁莊子村能有更多美景。
村里有個臭水坑,這些年已發(fā)生過數起溺水事故。張貴普帶人墊土一萬多立方米,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直到把坑填平,修成了馬路。
73歲的村民張貴才說,看到張貴普出資數百萬元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他和村里的老人們都主動到工地上義務勞動。沒想到,工程結束后,張貴普給每位老人都開了工錢?!拔覀兌计呤鄽q了,能干多少活???人家按每天一百二十元的高標準給我們發(fā)錢。他真是好人??!”
“中秋節(jié),我又收到了200元。張貴普經常慰問村里的貧困戶和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村民丁文蘭說,“誰家有病人,張貴普都會捐款。村里一位老人患了癌癥,他送去5000元。一個孩子得了腦瘤,他送去上萬元?!?/p>
張貴普組織村民修路。
3.自己出資為貧困戶蓋樓
在農村,沒有樓房就娶不上媳婦。張貴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白尭F人也住上樓房”成了張貴普的一個心愿。
萌生這樣的想法后,張貴普立即行動起來。
2016年9月,斥資近千萬元的“愛心樓”正式動工,村民們聽說他要免費送樓房,都覺得“不可思議”。如今,這棟居民樓已經竣工了。樓房粉刷成墨綠色,7層、兩個單元、28戶,面積從90多平方米到140多平方米不等。目前,28戶居民樓已免費贈給村里的貧困鄉(xiāng)親。
“為了節(jié)約大伙兒的生活成本,我設計了三種水網。沖廁所用坑里的水,洗衣服拖地用井水,吃飯用自來水。
“很多老人睡床不習慣,我就在屋里設計了大土炕。
“農村家庭人口多,逢年過節(jié)聚在一起,客廳必須大。”張貴普笑著說。
原來,這棟居民樓的設計師就是張貴普本人。他表示,自己在農村待了一輩子,“更懂農村人的生活習慣”。
丁莊子村民石富友和老伴上了年紀,兒子兒媳都是殘疾人,一家人住的平房一下雨就漏水。如今,石富友一家分到了新樓房,都盼著早日搬進去住呢。
貧困戶王秀清最近也是很高興,沒事兒就到樓房的工地前轉一轉、看一看。
王秀清妻子癱瘓,兒子有智力缺陷,女兒年幼,一家四口以前擠在一幢破房子里。幾年前,張貴普兩次出資,為王秀清一家翻蓋了三間磚房。這次,他又給王秀清一家分了一套新樓房。
“簡直跟做夢一樣!誰 孟村二手農機拖拉機市場能想到,我們一家也能住上樓房??!”王秀清動情地說。
目前,張貴普正在積極聯系相關部門,給新樓房安裝天然氣,并醞釀二期建設的開工事宜。
“我還計劃建一所養(yǎng)老院,讓村里的老人們真正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張貴普說。
張貴普自己出資,安排村里的超市免費為獨居老人發(fā)放面食。
4.讓好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爺爺和父母雖然一生清貧,卻始終在幫助別人。”張貴普說,他的爺爺為人善良,村里一位萬姓孤兒過世,是他的爺爺張羅著給發(fā)送的,又把這位孤兒葬在了自家墳地里。到他的父母那一輩,助人為樂的事就更多了。村里曾有一位“馬爺”,與老伴住在地窖里。他的父親經常接濟“馬爺”老兩口。1959年,“馬爺”去世了,他的父親又把“馬爺”的老伴接到自己家里,照顧了十幾年,直到過世。
“心疼窮人,幫助別人,是祖輩留給我的家風祖訓?,F在,我也要把助人為樂的家風繼續(xù)傳承下去,給子孫們做個榜樣?!睆堎F普說。
難能可貴的是,張貴普并非有錢了才去幫助別人的,“看不得別人受窮”是他一貫的作風。
張貴普剛參加工作時,看到工友胥秀峰因為家里條件差穿得破衣爛衫的,就把自己唯一一套工作服送給了胥秀峰。
張貴普的大兒子張孟君說,從他記事起,父親就一直在做好事。他小時候,家里蓋房,為了省錢,主體蓋好之后父母舍不得再雇工人,就自己沒黑沒白地干活。好不容易湊錢買了一套門窗,聽說我表姑家蓋房也缺窗戶缺門,就把新買的門窗給我表姑家送去了。
如今,有錢的人家很少苦著孩子,都愿意讓孩子去大城市發(fā)展,甚至出國發(fā)展。張貴普卻要求自己的三個兒子留在丁莊子村。他對孩子們說:“這里才是你們的根?!?/p>
受好家風影響,張孟君三兄弟至今沒和父親分家,他們從小就教育孩子們不攀比、不奢侈、不小氣,要心懷感恩并能體諒別人。
每天中午,村里旺茂超市的老板張美榮就會拿出一個本子,給前來領面食的老人們登記。
三年前,張貴普看到村里一些獨居的老人吃飯總是湊合,便在村里的三個超市設點發(fā)放饅頭、燒餅、包子等面食。老人們回去炒點菜,熬點粥,一天的飯就有了著落。張貴普則按時給超市結賬,每年大約花費4萬元。知道現在年輕人打拼不容易,老人們又不肯開口向兒女們要錢,張貴普就堅持每年慰問村里的老人和貧困戶,只為他們的晚年生活能過得舒坦一點。
如今,張貴普65歲了,也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但他比從前還忙了,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考慮最多的就是丁莊子的人和事。他還專門設計了丁莊子發(fā)展圖,“這是民族路,這是和諧路,這是沿街門市,這是工業(yè)園區(qū)……”張貴普憧憬著自己的家鄉(xiāng)能越來越好。(燕趙都市報駐滄州記者代晴)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ershou/5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