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許縣云莊二手農機:通許縣各鄉(xiāng)鎮(zhèn)名稱的歷史由來
春秋時期為許國東偏地,北宋時始稱通許。
許東偏之名見于《左傳》。周桓王八年(前712年),鄭、齊、魯三國聯軍伐許,攻破許國都城,國君許莊公逃向衛(wèi)國。鄭莊公,讓許國的大夫百里輔助許叔(許莊公弟)“居許東偏”。東偏,就是許國東部的疆土。
據《通許縣志》記載,通許縣城的西門上面有塊石制橫額,上刻“舊許東偏”四字,縣城西南十五里,并有許大夫百里碑和百里池村。證明為許東偏無疑。因為這里是許國故土,所以以“許”為名。
通許原是一個集鎮(zhèn),北宋建隆初年始名通許。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宋太祖趙匡胤下詔疏浚蔡河。自京師至通許鎮(zhèn),漕運暢通。取自汴京直通許國故地之義,始名通許。
通許由于交通位置重要,發(fā)展很快,宋真宗咸平五年,升鎮(zhèn)為縣,以“咸平”年號為名,名“咸平”。宋欽宗建康二年(1127年),北宋滅亡?;春右员北M成金國占領區(qū)。金國在今朝鮮境設置咸平府,因咸平縣與咸平府同名,改縣名為通許。
許國,雖然早已不存,蔡河,雖然已經淤塞,但是,通許這個地名卻為許國和蔡河的位置在作證明。
咸平街道
名稱取自古名咸平,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置咸平縣(治今通許縣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稱通許縣。
豎崗鎮(zhèn)
相傳轄區(qū)原有一條南北向的黃土崗,慣稱南北為“豎”,故名豎崗。
玉皇廟鎮(zhèn)
因境內東南隅原有一座玉皇廟得名。
四所樓鎮(zhèn)
相傳明朝末年有婁姓富戶,弟兄4人分家時各蓋一座小樓,故名四所樓。
朱砂鎮(zhèn)
境內北部原有一座土崗,崗上土壤似朱砂,故名朱砂。
長智鎮(zhèn)
北宋時期稱北郭村,是方圓40公里的貿易集散地。
由于宋朝的太監(jiān)郭槐,貍貓換太子事件的敗露,北郭村離京城較近,而且村名又帶了一個郭字,為避免受到株連,遂改北郭村為長智村。
七步村
《縣志》載為曹植墓地所在地,位于縣城東二十里的長智公社。曹植善文,為曹操所寵愛。曹丕忌其才,即帝位,令作詩,限七步。七步村有七步崗。
明憲宗成化九年(1473年),大水,陷一穴,穴里有碑,上刻“曹植之墓”。因為曹植有七步成詩的佳話,故村稱“七步”。
馮莊鄉(xiāng)
1975年3月,析城郊公社的西張莊、小城、梁墓崗、馮莊、大雙溝、小雙溝、西水沃、七城灣8個大隊和朱砂公社的張莊、姚堂、趙莊、山龍口4個大隊置馮莊公社。
1983年12月,改鄉(xiāng)。
孫營鄉(xiāng)
相傳戰(zhàn)國時孫臏和龐涓大戰(zhàn),曾在此扎營,故名。
大崗李鄉(xiāng)
1975年3月,析邸閣公社渦河以西的寇河、田王莊、劉寸崗、鐵佛寺、游莊、吳召、蘇劉莊、戶崗、任張、三王、任祥、小崗張、小崗郭、大崗李、杜莊、大崗游、陳村、蒲口大隊和豎崗公社的李氏閣、宋營2個大隊置大崗李公社。
1983年12月,改鄉(xiāng)。
練城鄉(xiāng)
南北朝時稱煉城,五代時因劉知遠在此練兵,改為練城。
厲莊鄉(xiāng)
1975年3月,析邸閣公社的犁掩莊、康莊、巨崗、范莊4個大隊;原城郊公社的云莊、桂店、萬寨3個大隊和城關公社的安王莊、厲莊、毛李、塔灣、柏崗5個大隊,置厲莊公社,1983年12月,改鄉(xiāng)。
邸閣鄉(xiāng)
以“邸閣”為名,《縣志》和其它地理書籍有個推測:按“諸葛亮治斜谷邸閣以貯糧”,認為是古代貯糧之所。
北宋時,疏通蔡河,以通糧運,通許為蔡河流經地,“貯糧”可能即在此時。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ershou/5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