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農用機械耕地犁田機故障排除方法1
農機大全網(www.121vipspeaking.com)今天給各位分享小型農用機械耕地犁田機故障排除方法1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小型農用機械耕地犁田機故障排除方法1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1、小型農用機報價2
3、小型加工創(chuàng)業(yè)項目,既受歡迎又前景廣
小型農用機報價2 ♂
急需《農學概論》、《土壤學》的復習資料(帶答案的,尤其是大題答案),非常非常謝謝。
我沒有農學概論的,不過自己總結過作物栽培的,希望可以幫到你,大體差不多。土壤學的我沒有保存,可以再幫你找找看看課件
作物栽培學總論
一、名詞解釋
1、作物:廣義上指有利于人類而由人工進行栽培的植物。狹義上指農田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作物栽培學:研究作物生長發(fā)育、產量和品質形成規(guī)律及其與環(huán)境條件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栽培技術措施,以達到作物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高效目的的一門應用科學。
2、引種:作物引種就是從外地或外國引入當地沒有的作物品種或品系,借以豐富當地的作物資源。(條件:要達到一定規(guī)模、從外地引入、當地沒有、引種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
3、簡單引種:由于植物本身的適應范圍廣,以致不改變遺傳性也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條件,或者是原分布區(qū)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條件差異較小,或引入地的生態(tài)條件更適合植物的生長,植物生長正常甚至更好。
4、馴化引種:植物本身適應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態(tài)條件與原產地的差異太大,植物生長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經過精細的栽培管理,或結合雜交、誘變、選擇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變遺傳性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使引進的植物正常生長。
5、6、生物學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消耗相等情況下的溫度。
7、生長:指作物個體、器官、組織和細胞在體積、重量和數量上的增加,是個不可逆的量變過程。
8、發(fā)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結構、機能的質變過程,它的變現是細胞、組織和器官分化,最終導致植物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9、生長發(fā)育的周期性:作物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適應著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所發(fā)生的生長發(fā)育上的節(jié)奏性,稱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生長發(fā)育所需時間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數表示11、作物的生育時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態(tài)、特征及其內部生育特性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并根據這些變化劃分的時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在一定條件下所表現的形態(tài)特征,人為地制定的一個具體標準,以便科學地把握作物的生育進程。
13、植物學上的種子:指由胚珠受精后發(fā)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產上的種子:泛指用于播種繁殖下一代的播種材料。
種子壽命:種子從采收到失去發(fā)芽力的時間
14、種子的休眠:在適宜萌發(fā)的條件下,作物種子和供繁殖的營養(yǎng)器官暫時停止萌發(fā)的現象。
15、感溫性:指一些作物在其營養(yǎng)生長期必須經過一段較低溫度誘導才能轉化為生殖生長的特性。積溫:某生育時期或某一時期內逐日平均氣溫的累積之和。活動積溫: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階段內大于等于生物學零度的逐日平均溫度之和。有效積溫: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階段內逐日平均溫度大于生物學零度之和。
16、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種的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光周期誘導的特性。
17、作物的基本營養(yǎng)生長性:指不同作物品種的基本營養(yǎng)生長期長短的差異特性。
18、基本營養(yǎng)生長期:在作物進入生殖生長前,不受溫度和光周期誘導影響而縮短的營養(yǎng)生長期。
19、作物的溫光反應特性:指作物必須經過一定的溫度和光周期誘導后才能從營養(yǎng)生長轉化為生殖生長,進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進而才能開花結實的特性。
20、生物產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內通過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過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所生產和積累的各種有機物的總量。
21、經濟產量:指對人類最有經濟價值的那部分產量的重量,即人類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22、經濟系數(收獲指數):指經濟產量占其生物產量的比例,即生物產量轉化為經濟產量的效率。
23、作物產量: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作物群體的產量,即由個體產量或產品器官數量所構成。
24、葉面積密度:冠層內葉的垂直分布密度。相對生長率RGR:指單位時間、單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的速率。
絕對增長率AGR:指單位時間內的絕對增長量。
葉面積指數LAI:單位土地面積與該面積上生長的總葉面積的大小之比。
25、凈同化率NAR:指單位葉面積在單位時間內的干物質增長量。(反映光合效率高低)
26、葉面積比率LAR:指葉面積與植株干重之比。
27、葉干重比LWR:指葉的干重與植株干重之比。
比葉面積SLA:指葉面積與葉干重之比。(反映葉片厚度)
作物生長率(群體生長率)CGR:表示在單位時間、單位土地面積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28、源:指向其他的生長器官或組織生產和輸送光合產物的器官或組織。
庫:指接受或貯藏光合產物的組織或器官。
流:指源與庫間的輸導系統(tǒng),反映了源庫間的運輸能力。
29、人工環(huán)境:廣義是指所有的作物正常生長發(fā)育所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而人為的環(huán)境污染,干擾和破壞植物資源的現象,是人工環(huán)境的負面表現。狹義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環(huán)境。
30、光周期反應:制作物受日照長短所控制的現象。短日照作物:凡是縮短日照能提早開花的作物。
31、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氣酸性化學組分通過降水的氣象過程進入到陸地、水體的現象。
32、種植制度(作物栽培制度):指一個地區(qū)或生產單位的作物構成、配置、熟制和種植方式的總稱。
33、作物布局:指一個地區(qū)或一個生產單位(或農戶)種植作物的種類及其種植地點配置。
34、復種:指在同一地塊上一年內接連種植或收獲兩季或兩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
35、復種指數:指全年作物收獲總面積與耕地面積的百分比。
36、套作(套種、串種):是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在其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
單作(清種):是在同一塊田地上只種植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
混作(混種):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種植的種植方式。
間作:指在一個生長季內,在同一塊田地上分行或分帶間隔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
37、輪作:指在同一塊田地上不同年度間按照一定的順序輪換種植不用作物或不同的復種形式的種植方式。
38、連作:指在同一塊田地上不同年度間按照一定的順序輪換種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的復種方式的種植方式。
39、土壤肥力(地力):指土壤、水、肥、氣、熱四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約和協(xié)調的結果所綜合表現出來的生產能力。
40、少耕:指在常規(guī)耕作基礎上減少土壤耕作的次數或全田間隔耕種,減少耕作面積的一類耕作方法。
41、免耕(零耕直接播種):指作物播種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種,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間也不使用農具進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2、作物營養(yǎng)臨界期:在作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常有一個時期對某種養(yǎng)分的要求在絕對量上雖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時如缺少這種養(yǎng)分,作物生長發(fā)育就會受到明顯的影響,而且由此造成的損失,即使后來補施這種養(yǎng)分也很難糾正和彌補過來,這一時期就叫做作物營養(yǎng)臨界期。
43、作物營養(yǎng)最大效率期:指在作物生長過程中,吸收速度和絕對數量上需要養(yǎng)分最大,且此時施肥的作用最明顯,增產效率最高的時期。
44、水分臨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溫度臨界期:對外界溫度最敏感的時期。
45、灌溉:補充作物生長期間利用天然降水不足部分的需水量。
灌溉定額:指單位面積上作物全生育期內的總灌溉水量。
46、節(jié)水灌溉制度: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減少作物耗水過程中的損失,優(yōu)化灌水次數和灌水定額,把有限的水資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時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耗水量的產量和產值。
47、開花:是指花朵張開,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暴露出來的現象。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從雄蕊花藥傳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受精:作物授粉后,雌雄性細胞即卵細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過程。
48、臨界暗期:是在晝夜周期中短日照作物能夠開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長度,或長日照作物能夠開花所必需的最長暗期長度。
49、同伸關系,同伸器官:在同一時間內某些器官呈有規(guī)律的生長或伸長,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關系,這些同時生長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50、作物的生命周期:作物從種子發(fā)芽、營養(yǎng)器官的形成生長、花芽分化生長、開花受精,直至種子成熟為止。
51、土壤耕作:是利用農用機具切割破碎土壤并直接改變土壤物理性狀的農作技術。
52、肥料需要總量=(當季作物總吸收量—土壤養(yǎng)分供應量)/(肥料中該養(yǎng)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
53、地膜覆蓋栽培:采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蓋農作物地面的保護地栽培。露地育苗:在自然溫度滿足作物幼苗生長條件下不加覆蓋材料采用的育苗方式。
54、寒害:零度以上低溫對作物造成的傷害。凍害:零度以下低溫對作物造成的傷害。
55、春化作用:經過低溫誘導促進植物開花的作用。
56、生理需水:作物體內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生態(tài)需水:維持作物生長發(fā)育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所需要的水。蒸騰系數:作物制造一克干物質所需要的水分量。
57、生態(tài)適應性:作物生存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與實際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吻合程度。分蘗力:作物產生分蘗的特性和能力。分蘗期:全田有百分之五十植株出現第一分蘗的時間。有效分蘗:早期發(fā)生的低位。頂端優(yōu)勢:作物頂芽生長抑制側芽發(fā)育或生長的現象。葉齡指數:作物某一時期已抽出葉數占總的葉數的百分數。
二、簡答題
1、作物栽培學的研究內容。
①作物高產生育規(guī)律與機理研究;②作物生育各期綜合診斷內容、方法及原理研究;③關于栽培措施調控原理和合理應用的研究。
2、栽培作物與野生植物的主要區(qū)別。
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類利用的器官變得巨大和迅速生長;②栽培作物產品有用成分改進;③栽培作物傳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種子休眠減弱或縮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長;⑥栽培作物防護機理減退,而野生植物機械保護組織發(fā)達。
3、引種馴化的原則與方法。
(1)原則:適地適樹,改樹適地,改地適樹(很困難)。
(2)方法:A、引種目標及其可行性分析。B、引種材料的搜集與檢疫。C、引種試驗、馴化與選擇。D、引種材料的評價與應用。
4、生長和發(fā)育的關系。
(1)作物的生長是量的增加,而發(fā)育是質的變化。(2)發(fā)育是生長的前提,生長又是分化、發(fā)育的基礎。(3)作物的生長和發(fā)育是交織在一起進行的,沒有生長便沒有發(fā)育,沒有發(fā)育也不會有進一步的生長,因此,生長和發(fā)育是交替進行的。(4)二者存在矛盾:①若養(yǎng)分過多,作物生長過旺,枝葉繁茂,致使花芽分化緩慢,花芽數量少,嚴重時花器官也可轉為營養(yǎng)器官,不利作物的發(fā)育。②若養(yǎng)分過少,作物生長不良,受到明顯抑制,作物花器或果實數量和質量都會降低,也會抑制作物的發(fā)育。
5、“S”形生長過程及其應用。
(1)“S”形生長曲線可細分為4個時期:緩慢增長期、快速增長期、減速增長期、緩慢下降期。
(2)應用:①S形曲線可作為檢驗作物生長發(fā)育進程是都正常的依據之一;②決定調控時間,控制株高和稻粒的生長;③作為調節(jié)各器官平衡生長的參照。
6、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時期和物候期的區(qū)別。
(1)生育期:①對于以收種子為主的作物是指從種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數;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將其生育期分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長短不同,這主要是作物的遺傳性和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決定的。
(2)生育時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態(tài),特征及其內部生育特性上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根據其變化而劃分的時期??梢灾缸魑锶锍霈F顯著形態(tài)變化的植株達到規(guī)定百分率的起始時期,一般始期以10%為標準。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態(tài)上呈現顯著變化后持續(xù)的一段時間,一般以該時期始期至下一始期始期天數計。
(3)物候期: 指作物生長發(fā)育在一定外界條件下所表現的形態(tài)特征,人為地制定一個具體標準,以便科學地把握作物的生育過程。
7、種子的類型有哪些?
①由胚珠受精后發(fā)育而成的種子:如豆類、麻類、棉花、油菜、煙草等作物的種子;②由子房發(fā)育而成的果實:如稻、麥、玉米、高粱、谷子等的穎果,蕎麥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③進行無性繁殖用的根、莖等營養(yǎng)器官:如甘薯的塊根,馬鈴薯的塊莖,甘蔗的莖節(jié)等;④人工種子:包括體胚、人工胚乳、人工種皮,在本質上屬無性繁殖。
8、種子休眠的類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
(1)原始休眠:種子在生理成熟時或收獲后立即進入休眠狀態(tài)。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環(huán)境條件的誘導而引起自我調節(jié)的休眠狀態(tài)。
(2)原因: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態(tài)后熟。打破措施有層積法、變溫處理、激素處理。-②硬實引起的休眠:種皮不透水、不透氣和機械約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機械磨傷種皮或者用酒精、濃硫酸等化學物質處理。③發(fā)芽的抑制性物質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脫落酸、酚類化合物、有機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進行種子處理和清水沖洗。
9、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其調控。
(1)關系:①營養(yǎng)生長期是生殖生長的基礎;②生殖生長是營養(yǎng)生長的前提。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兩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協(xié)調發(fā)展;③營養(yǎng)生長不良,抑制生殖生長。在生殖生長期,作物營養(yǎng)生長還在進行,要掌握得當。
(2)調控:營養(yǎng)生長過旺。修剪、環(huán)剝、肥水控制、?;ū9?。生殖生長過旺。疏花疏果、加強肥力、化學藥劑。
10、地上部生長與地下部生長的關系及其調控。
(1)作物的地上部分包括莖、葉、花、果實、種子,地下部分主要是指根,也包括塊莖、鱗莖等。作物的地上部生長與地下部生長有密切的關系。根系如果生長不好,則地上部的生長會受到很大影響;相反,地上部的生長對根系的生長也有重要作用。(2)地上部與地下部物質進行相互交換。一方面地下部與地上部依賴大量物質的相互交換,另一方面,跟與地上部分還進行著微量活性物質的交換。(3)地上不與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4)環(huán)境條件和栽培技術措施對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長的影響不一致。
11、影響經濟系數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經濟系數的高低僅表明生物產量轉運到經濟產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經濟產量的高低。通常,經濟產量的高低與生物產量高低成正比。不同作物的經濟系數的高低與遺傳基礎、收獲器官及其化學成分以及栽培技術和環(huán)境對作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有關。一般說來,收獲營養(yǎng)器官的作物,其經濟系數比收獲子實的作物要高;同為收獲子實的作物,產品從碳水化合物為主的比含蛋白質和脂肪為主的作物要高。植株偏高或過矮,經濟系數不高,產量也相應降低,前者生物產量高,后者生物產量低。雖然不同作物的經濟系數有其相對穩(wěn)定的數值變化范圍,但可通過品種改良、優(yōu)化栽培技術及改善環(huán)境條件等,可以使經濟系數達到高值范圍,在較高的生物學產量基礎上獲得較高的經濟產量。
12、產量構成因素間的關系、限制因子和調節(jié)措施。
(1)產量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作物群體的產量,即由個體產量或產品器官數量所構成。①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作物產量隨產量構成因系數值的增大而增加。但一般產量構成因素很難同步增長,往往彼此之間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特別是在一般栽培條件下,株數(密度)與單株產品器官數量間的負相關關系較明顯。②在產量構成因素中存在著實現高產的最佳組合,說明個體與群體協(xié)調發(fā)展時產量可以提高。③產量因素在其形成過程中具有自動調節(jié)現象,這種調節(jié)主要反映在對群體產量的補償效應上,不同作物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不同。
(2)限制因子:作物品種的遺傳因素、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管理措施。
(3)調節(jié)措施:①選育優(yōu)質高產的品種;②推廣反季節(jié)栽培;③合理安排種植密度;④進行合理施肥、灌溉,保證水肥供應充足,防治病蟲害;⑤增大作物光合面積,增長光合時間,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干物質的積累。
13、作物的源、庫、流理論及其應用。
(1)源是指向其他生長器官或組織生產和輸送光合產物的器官或組織,在作物中主要指綠色葉片。庫是指接受或貯藏光合產物的組織或器官,一般都是指最終的收獲器官或組織。流是指源與庫間的輸導系統(tǒng),它反映了源庫間的運輸能力。
(2)三者關系:源是庫的有機養(yǎng)料供應者,是產量形成和充實的重要物質基礎。庫對源的大小,尤其是源的光合活性具有明顯的反饋作用。流是庫與源的紐帶,是源與庫間的輸導系統(tǒng)。
(3)協(xié)調方法及理論:①要爭取單位面積上的群體有較大的庫容量,就必須從強化源的供給能力入手。②適當增大庫源比可提高源活性,促進干物質積累。③庫對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顯的反饋作用。④源、庫器官的功能是相對的,有時同一器官兼有兩個因素的雙重作用。⑤庫、源大小對流的方向、速率數量起著“拉力”和“推力”作用。⑥同化物的運輸是由各生長部位的相對庫容量決定的。⑦在實際生產中,除非發(fā)生莖稈倒伏或遭受病蟲害等特殊情況,流不會成為限制產量的主導因素。⑧培育健壯的莖稈,使輸導組織發(fā)達,可促進庫的形成。
(4)應用:①對源強庫弱品種作物,應多施P、K肥,增加開花數量,修建株型等達到減源增庫的目的。②對源弱庫強品種作物,應增施有機肥,增強葉片光合能力,進行疏花疏果。③對源庫適中作物,使流順暢。
14、提高作物產量潛力的途徑有哪些?
(1)培育高光效的品種。(2)通過增加葉面積指數,延長葉面積持續(xù)時間,利用太陽輻射在冠層內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體的光能截獲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環(huán)境和栽培技術:①合理的種植制度,套種、復種、間種;②合理密植;③培育優(yōu)良植株;④改善水肥條件;⑤使用作物生長調節(jié)劑;⑥增加田間CO2濃度。
15、溫度三基點的特征?
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對溫度的要求有最低點、最適點和最高點之分,稱為溫度的三基點。在最適點溫度范圍內,作物生長發(fā)育得最好,當溫度處于最低點或達到最高點時作物尚能忍受,但生命力降低。如果溫度在最低點一下或最高點以上,則作物開始受到傷害,甚至死亡。當供試品種、試驗條件改變時,三基點的溫度常有變化,并不是絕對的。
低溫的危害:1、作物對低溫有逐漸適應能力2、不同作物低溫能力不同,同一作物不同部位不同3、現實生活中影響較大的低溫是冬季低溫,早霜和晚霜
16、作物的間混套復種。
(1)復種:指在同一地塊上一年內接連種植或收獲兩季或兩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復種指數:指全年作物收獲總面積與耕地面積的百分比。作用:增加作物有效播種面積,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解決作物之間的爭地矛盾。條件:熱量、水分、肥力、勞畜力、機械化條件。技術:作物組合、品種搭配、育苗移栽、早發(fā)早熟。方式:二年三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
(2)套作(套種、串種):是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在其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
單作(清種):是在同一塊田地上只種植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
混作(混種):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種植的種植方式。
間作:指在一個生長季內,在同一塊田地上分行或分帶間隔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
技術要點:①選擇適宜的作物和品種;②建立合理的田間配置;③作物生長發(fā)育調控技術:適時播種,保證全苗,促苗早發(fā)。適當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間要早間苗,早補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蟲。施用生長調節(jié)劑,控制高層作物生長,促進低層作物生長,協(xié)調各作物正常生長發(fā)育。即使綜合防治病蟲。早熟早收。
17、作物的分類。
一、根據作物的生理生態(tài)特性分類。
(1)溫度條件要求:喜溫作物: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耐寒作物:麥、馬鈴薯、豌豆、油菜。
(2)光周期反應:長日照作物:麥類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煙草。中性作物:蕎麥。定日照作物:甘蔗。
(3)CO2同化途徑:三碳作物: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煙草。四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景天酸作物:鳳梨科、龍舌蘭麻、菠蘿麻、蘭花、百合。
(4)播種期: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5)種植方式和田間管理方式:密植作物、中耕作物。
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學系統(tǒng)相結合分類。
(1)糧食作物:谷類作物、豆類作物、薯芋類作物。
(2)經濟作物:纖維作物:種子纖維、韌皮纖維、葉纖維。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蘇子、紅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葉菊、蘆粟。其他作物:煙草、茶葉、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
(3)飼料和綠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葉草、黑麥草、水葫蘆。
三、繁殖方式
自花授粉、異花授粉、常異花授粉、無性繁殖。
影響農產品品質的因素:1、遺傳因素 a常規(guī)育種b生物技術改良品質c品質優(yōu)異的作物種質資源的理由2、環(huán)境因素a光照b溫度c水分d大氣污染e土壤
提高作物產品品質的途徑:1.選用優(yōu)質品種2、改進栽培技術a合理輪作b合理密植c科學施肥d適時灌溉和排水e適時收獲3、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
我國在作物栽培科學的理論方面有哪些獨到的建樹?1總結出了一套培育壯苗技術原理2總結出了合理密植的增產作用3提出了實現高產群體合理種植的理論4從高產田長相模式出發(fā)提出了模式化栽培理論
我國種植業(yè)區(qū)分?我國農業(yè)資源的特點:1大部分地區(qū)屬于中緯度地帶,光熱條件好2東南部地區(qū)書季風影響強烈,西北部地區(qū)氣候的大陸性極強,水條件差異很大3我國的山地顯著多于平地,對土地利用和作物生產一般弊多利少。種植業(yè)區(qū)劃的原則;1發(fā)展種植業(yè)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相對一致性2作物結構生產布局和種植制度等特點的相對一致性3商品性生產與專業(yè)生產的相對一致性4實現種植業(yè)生產現代化的方向措施步驟的相對一致性5保持各級行政區(qū)界的完整性
喜氮作物:水稻、小麥、玉米、高粱 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蠶豆、蕎麥 喜鉀作物:糖料作物、淀粉類作物 纖維類作物
我國的作物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1高產超高產事例年年有,但真正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步步實現而獲得者為數較少2高產幾率出世后,能在同一塊地保持兩到三年者幾乎沒有,且能總結出的高差經驗移植到別的地塊的地區(qū)成功率極低。
小型農用機械耕地犁田機故障排除方法1 ♂
小型農用機械耕地犁田機故障排除方法
(1)這臺耕田機1小時耕地多少公頃? 10分之1÷4分之1=5分之2(公頃) (2)這臺耕田機耕地1公頃需要多少小時? 4分之1÷10分之1=2分之5(小時)
小型加工創(chuàng)業(yè)項目,既受歡迎又前景廣 ♂
小型加工創(chuàng)業(yè)項目,既受歡迎又前景廣腌菜加工:腌菜在各個地區(qū)都極為受歡迎,市場需求量極大。
自然肥加工:如今對于肥料要求也比較嚴格,加工自然肥前景較好。
豆制品加工:豆制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且豆制品加工投入成本不高,技術較為簡單。
花卉育苗:近幾年來比較火熱的產業(yè),對于技術要求不高。
辣椒加工:辣椒在南方地區(qū)非常受歡迎,市場需求量極大。
一、腌菜加工
1、腌菜在各個地區(qū)都極為受歡迎,市場需求量極大。
2、可利用農村現有資源,開一家小型腌菜加工廠,如果保證品質與口味,其利潤極為可觀。
二、自然肥加工
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食物要求以綠色健康為主,對于肥料要求也嚴格起來。
2、因此加工自然肥前景較好,而且還能滿足人們對綠色蔬菜的要求。
三、豆制品加工
1、豆制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且豆制品加工投入成本不高,技術較為簡單、產生的豆渣還能喂養(yǎng)牛羊等。
2、可在農村開一家豆制品加工店,其前景還是不錯的。
四、花卉育苗
1、是近幾年來比較火熱的產業(yè),也是林農產業(yè)調整結構中最受歡迎的產業(yè)。
2、有著非常好的發(fā)展前景,而且技術要求不高,但種植效益很好。
五、辣椒加工
1、辣椒在南方地區(qū)非常受歡迎,這些地區(qū)將辣椒制作成了各種產品如剁辣椒、泡椒、辣椒醬等。
2、市場需求量極大,可在辣椒需求大省開一家辣椒加工廠等。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news/10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