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癥狀及防治措施
農機大全網(www.121vipspeaking.com)今天給各位分享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癥狀及防治措施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癥狀及防治措施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癥狀及防治措施 ♂
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癥狀及防治措施芽腐:出苗前或剛出土時發(fā)生,幼苗的芽或根呈褐色,病芽扭曲、腐爛死亡,種子或芽基部產生霉菌層。
針腐:多發(fā)生于幼苗立針期至2葉期,病苗心葉枯黃,葉片不開展,基部變褐,葉鞘上有褐斑,病根也逐漸變黃褐色。
黃枯、青枯:多發(fā)生在幼苗2.5葉期前后,病苗葉尖不吐水,葉色枯黃、枯萎。
一、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癥狀
1、芽腐
出苗前或剛出土時發(fā)生,幼苗的芽或根呈褐色,病芽扭曲、腐爛死亡。種子或芽基部產生霉菌層。
2、針腐
多發(fā)生于幼苗立針期至2葉期,病苗心葉枯黃,葉片不開展,基部變褐,葉鞘上有褐斑,病根也逐漸變黃褐色。種子與幼苗基部交界處產生霉菌層,莖基弱,易折斷,育苗床中幼苗多成群,成片死亡。
3、黃枯、青枯
多發(fā)生在幼苗2.5葉期前后,病苗葉尖不吐水,葉色枯黃、枯萎,穴形迅速向外擴展,苗基部和根容易斷裂,葉子刺破。天氣晴朗時,幼苗迅速表現(xiàn)出青枯、心葉和上部葉。“打綹”。幼苗葉色青綠,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現(xiàn)成片青綠枯死。
二、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1、在水稻秧苗1-2葉期時,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ml,兌水15公斤噴霧,5-7天1次,連噴2次。為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建議噴霧時每15公斤水加葉面肥(沃豐素)25ml。發(fā)病中后期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15ml,進行噴霧,3天一次,連噴2到3次。
2、精心選種與曬種。提高催芽技術,防止種子受傷,提高種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3、適期播種,播種密度不要過大。應在氣溫穩(wěn)定通過6℃時播種,不要盲目搶早。從理論上講,播種密度以300g/m2為宜。然而在實際生產中,農民為了節(jié)省農膜等生產成本,以及考慮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機等原因,往往會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種量也絕對不能超過500g/m。
4、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練苗等環(huán)節(jié)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減輕立枯病、惡苗病的發(fā)生。
5、加強田間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煉苗環(huán)節(jié),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溫)、中控(出苗后至3葉期控溫)、后煉(3葉期至插秧前調溫),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溫濕度不徒長。一葉一心期保持溫度25-30℃盡量少澆水,第2葉期后必須使其逐漸適應寒冷條件,三葉一心期溫度不超過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過濕。3葉期后白天應揭膜通風鍛煉,夜間如果無霜凍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經受低溫,這樣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強的壯秧。
6、苗床土壤消毒用3.2惡甲水劑300倍液噴灑,用廣滅靈水劑浸種24-48h或于1葉1心期噴灑500-1000倍液。水稻秧苗1葉1心期,每盤用15%立枯靈液劑0.9g加水1L噴灑。用70%敵克松粉劑500倍液或1%硫酸銨進行噴霧,并注意保持床土濕度,以有效防止立枯病的危害。在秧苗發(fā)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藥1-1.5g,對水均勻噴在苗床上。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術,附危害癥狀和發(fā)病原因 ♂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術,附危害癥狀和發(fā)病原因水稻苗1-2葉期,使用奧利克(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ml,水15公斤噴霧,5-7天1次,連續(xù)2次噴霧。仔細選種和曬種,適時播種,播種密度不宜過大。苗床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練苗等環(huán)節(jié)工作,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育苗環(huán)節(jié),前保、中控、后煉,提倡稀少育苗,控制溫濕度,注意保持苗床土壤濕度。
一、水稻立枯病的發(fā)病時期
幼苗在2-3葉期胚乳消失,抗寒能力最差,日平均氣溫低于12-15°c時生育受阻,抗病性顯著減弱,病原菌容易侵入,此時低溫下雨時立枯病最容易發(fā)生。因此,干旱育苗2-3葉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時期。
二、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癥狀
1、芽腐,出苗前或剛出土時發(fā)生,幼苗的芽或根部呈褐色,病芽扭曲、腐爛死亡。種子或芽基部產生霉菌層。
2、針頭腐爛,多發(fā)生在幼苗立針期至2葉期,病苗心葉枯黃,葉片未開展,基部呈褐色,有時葉鞘上產生褐斑,病根也逐漸變黃褐色。種子與幼苗基部交界處產生霉菌層,莖基弱,易折斷,育苗床中幼苗多成群,成片死亡。
3、黃枯、青枯,多發(fā)生在幼苗2.5葉期前后,病苗葉尖不吐水,葉色枯黃、枯萎,穴狀迅速向外擴展,幼苗基部和根部容易斷裂,葉子刺繡。天氣晴朗時,幼苗迅速青枯,心葉和上部葉片“打綹”。幼苗的葉子是綠色的,最后整株枯萎了。插秧后,本田青綠枯死。
三、水稻立枯病的發(fā)病原因
1、氣候條件、低溫、雨水、光線不足是誘發(fā)立枯病的重要條件,其中低溫影響最大。低溫條件下幼苗抗病能力下降,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氣溫過低,對病菌的發(fā)育和侵染影響較小,但對幼苗的生長不利,根系發(fā)育不良,吸收營養(yǎng)能力下降,有利于病害的發(fā)展。天氣持續(xù)低溫和雨后晴朗,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調,病害惡化。
2、侵染循環(huán),水稻立枯病屬土傳病害。由多種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亞門腫瘤座菌目孢菌素屬于孢菌素、草谷孢菌素、木賊孢菌素、茄腐孢菌素、Fu串珠孢菌素和無孢菌素、絲核菌素屬于立枯菌素等,鞭菌素亞門霜霉菌目腐菌素屬于腐菌素屬于真菌。鐮孢菌素一般以菌絲和后垣孢子在各種寄主的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環(huán)境條件適當時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受到侵害。絲綢核菌以菌絲和菌核在寄主病殘中和土壤中越冬,用菌絲在幼苗之間蔓延,受到侵害。
3、苗的素質、絲核菌、鐮刀菌等水稻立枯病源菌廣泛存在于土壤中,均為弱寄生菌,一般可在水中或土壤內腐爛生活。這種病原菌的致病性不強,一般不應侵入強壯的幼苗,天氣不好和管理不當,幼苗生長弱,抵抗性下降后,各種弱寄生菌乘虛而入蔓延。因此,苗質差、生長弱、抗病能力差是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四、水稻立枯病的綜合防治
1、水稻苗1-2葉期,使用奧利克(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ml,水15公斤噴霧,5-7天1次,連續(xù)2次噴霧。為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建議噴霧時每15公斤水加25毫升葉面肥。發(fā)病中后期:使用奧利克青枯立克100毫升蒜油噴霧,每3天噴霧2-3次。
2、仔細選種和曬種。提高催芽技術,防止種子受傷,提高種子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
3、適時播種,播種密度不宜過大。氣溫穩(wěn)定通過6℃時播種,不要盲目提前。理論上,播種密度最好是300g/m2。但是,在實際生產中,農民為了節(jié)約農膜等生產成本,考慮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機等原因,廣播量往往會增加,即使如此,廣播量也絕對不能超過500g/m。
4、苗床的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練苗等環(huán)節(jié)工作,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防止和減輕立枯病、惡苗病的發(fā)生。
5、加強田間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育苗環(huán)節(jié),前保(育苗前保溫)、中控(育苗后至3葉期溫度控制)、后煉(3葉期至育苗前溫度控制),提倡稀少育苗,控制溫濕度。一葉一心期保持溫度25-30°C盡量少澆水,第二葉期后應逐漸適應寒冷條件,三葉一心期溫度不超過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得過濕。3葉期后白天要通風鍛煉,夜間沒有霜凍也要通過低溫來培育抗寒能力強的幼苗。
6、苗床土壤消毒用3.2惡甲水劑300倍液噴灑,用廣滅靈水劑浸泡種子24-48h或1葉1心期噴灑500-1000倍液。稻苗1葉1心期,每盤15%立枯靈液劑0.9g加水1L噴灑。用70%敵克松粉劑500倍液或1%硫酸銨噴霧,注意保持苗床土壤濕度,有效防止立枯病危害。幼苗發(fā)病初期,每平方米用藥1-1.5g,水均勻噴在床上。
水稻立枯病,附具體介紹 ♂
水稻立枯病,附具體介紹發(fā)病時期:旱育秧苗2~3葉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時期。
危害癥狀:芽腐、針腐、黃枯、青枯。
發(fā)病原因:低溫、陰雨、光照不足;侵染循環(huán);秧苗素質差、生長弱、抗病抗逆力差。
綜合防治:適時噴霧防治;精心選種與曬種;適期播種,播種密度不要過大;做好苗床管理;加強田間管理;苗床土壤消毒。
一、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是氣溫過低、溫差過大、土壤偏堿、光照不足、秧苗細弱、種量過大等因素,田間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出苗后苗枯萎、容易拔斷、莖基部腐爛、有爛梨的味道,發(fā)病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大多長有赤色霉狀物。
二、發(fā)病時期
秧苗在2~3葉期時胚乳將近耗盡,抗寒能力最差,日平均氣溫低于12~15℃時生育受阻,抗病性顯著減弱,病菌易侵入,此時若遇低溫陰雨最易發(fā)生立枯病。因此,旱育秧苗2~3葉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時期。
三、危害癥狀
1、芽腐:出苗前或剛出土時發(fā)生,幼苗幼芽或幼根變褐色,病芽扭曲、腐爛而死亡。在種子或芽基部產生霉層。
2、針腐:多發(fā)生在幼苗立針期至2葉期,病苗心葉枯黃,葉片未開展,基部呈褐色,有時葉鞘上產生褐斑,病根也逐漸呈黃褐色。種子與幼苗基部交界處產生霉層,莖基弱,易折斷,育苗床中幼苗多成簇,成片發(fā)生和死亡。
3、黃枯、青枯:多發(fā)生在幼苗2.5葉期前后,病苗葉尖不吐水,葉色枯黃枯萎,成穴形迅速向外擴展,幼苗基部和根部容易斷,葉片打綹。在天氣驟晴的時候,幼苗迅速表現(xiàn)青枯,心葉及上部葉片“打綹”。幼苗葉色青綠,直到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現(xiàn)成片青綠枯死。
四、發(fā)病原因
1、氣候條件
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是誘發(fā)立枯病的重要條件,其中低溫影響最大。低溫條件下幼苗抗病能力下降,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氣溫過低,對病菌的發(fā)育和侵染影響較小,但對幼苗的生長不利,根系發(fā)育不良,吸收營養(yǎng)能力下降,有利于病害的發(fā)展。如果天氣持續(xù)低溫和或陰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調,病害發(fā)生會加重。
2、侵染循環(huán)
水稻立枯病屬于土傳病害。由多種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亞門瘤座菌目鐮孢菌屬尖孢鐮孢菌、禾谷鐮孢菌、木賊鐮孢菌、茄腐鐮孢菌、串珠鐮孢菌及無孢目、絲核菌屬的立枯絲核菌等,還有鞭毛菌亞門霜霉目腐霉菌屬的腐霉菌等真菌。鐮孢菌素一般以菌絲和后垣孢子在各種寄主的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環(huán)境條件適當時產生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受到侵害。絲核菌以菌絲和菌核在寄主病殘體中和土壤中越冬,用菌絲在幼苗之間蔓延傳播,進行侵染為害。
3、秧苗素質
絲核菌和鐮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廣泛存在于土壤中,均為弱寄生菌,一般可以在水中或土壤中營腐生生活。這種病菌的致病性不強,一般不侵入強壯的幼苗,只有在天氣不好和管理不當時,導致幼苗生長弱,抵抗性下降后,各種弱寄生菌乘虛而入并且蔓延。因此,秧苗素質差、生長弱、抗病能力差是發(fā)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五、綜合防治
1、水稻秧苗1~2葉期,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ml,兌水15kg噴霧,5~7天1次,連續(xù)噴2次。為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建議噴霧時每15kg水加25毫升葉面肥。發(fā)病中后期使用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15ml噴霧,每3天1次,連續(xù)噴2~3次。
2、精心選種與曬種:提高催芽技術,防止種子受傷,提高種子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
3、適時播種,播種密度不宜過大:應該在氣溫穩(wěn)定通過6℃時播種,不要盲目提前。理論上,播種密度最好是300g/㎡。但是,在實際生產中,農民為了節(jié)約農膜等生產成本,并且考慮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機等原因,往往會增加播量,即使如此,播量也絕對不能超過500g/m。
4、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練苗等環(huán)節(jié)工作,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防止和減輕立枯病、惡苗病的發(fā)生。
5、加強田間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溫、通風、育苗環(huán)節(jié),前保(育苗前保溫)、中控(出苗后至3葉期控溫)、后煉(3葉期至插秧前調溫),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溫濕度不徒長。一葉一心期保持溫度25~30攝氏度,盡量少澆水,第2葉期后必須讓其逐漸適應寒冷條件,三葉一心期溫度不超過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得過濕。3葉期后白天要揭膜通風,夜間沒有霜凍時最好也要揭膜讓它經受低溫,這樣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強的壯秧。
6、苗床土壤消毒:用廣滅靈水劑浸種24-48h或于1葉1心期噴灑500~1000倍液。水稻秧苗1葉1心期,每盤用15%立枯靈液劑0.9g加水1L噴灑。用70%敵克松粉劑500倍液或1%硫酸銨進行噴霧,并注意保持床土濕度,以有效防止立枯病的危害。在秧苗發(fā)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藥1~1.5g,兌水均勻噴在苗床上。
水稻紅白線蟲成蟲介紹,附防治要點 ♂
水稻紅白線蟲成蟲介紹,附防治要點水稻紅白線蟲成蟲即稻搖蚊,幼蟲危害水稻根部為主,幼蟲生長到2毫米時表現(xiàn)為紅色,此后依附在活泥中稻根上,繼續(xù)危害。
水稻紅白線蟲蟲卵4-5天孵化幼蟲,幼蟲12-14天化蛹。
稻搖蚊每年發(fā)生四代,第一、二代幼蟲危害水稻較重,第三、四代幼蟲危害較輕。
對于稻搖蚊,首先排水曬田2-3天,然后畝用100-200克硫酸銅,分裝到布袋里,隨灌溉水流入稻田。
一、水稻紅白線蟲成蟲介紹
1、水稻紅白線蟲成蟲即大家熟知的稻搖蚊,是搖蚊科搖蚊屬的一種昆蟲。
2、水稻紅白線蟲幼蟲危害水稻根部為主,影響水稻生長,嚴重時漂秧、死苗。
3、水稻紅白線蟲在黑土地、草甸土、鹽堿土、老稻田等土質粘重的地塊產卵,4-5天就會孵化幼蟲,幼蟲在水稻根部危害幼根。幼蟲生長到2毫米時表現(xiàn)為紅色,此后依附在活泥中稻根上,繼續(xù)危害。幼蟲12-14天化蛹。
4、稻搖蚊每年發(fā)生四代,以成蟲越冬,越冬成蟲次年4月末出現(xiàn),5月上旬產卵,第一代幼蟲5月中旬出現(xiàn),第一代成蟲5月末出現(xiàn)。稻搖蚊第一、二代幼蟲危害水稻較重,第三、四代幼蟲危害較輕,基本無危害癥狀。
二、稻搖蚊防治要點
1、受稻搖蚊危害后排水曬田2-3天。
2、每畝使用100-200克硫酸銅,計算出各畦用藥量,分裝到布袋里,放到進水口處,隨灌溉水流入稻田里,有效治蟲、防青苔。也可將水放干,在進水口處放置裝有90%晶體敵百蟲的布口袋,當放水至1寸左右深時,堵死進水口,等待12小時稻搖蚊就會爬出水面,最后因中毒卷曲死亡。
3、撤水后在根區(qū)土層施藥,畝用15%毒死蜱(樂斯本)顆粒劑70-100克或3%呋喃顆粒劑133-200克,與土壤或肥料混合后撒施。也可以畝用48%毒死蜱50-80毫升,兌水噴霧,畝用41%阿維·毒死蜱75-100克,兌水噴霧,畝用90%晶體敵百蟲600倍液兌水噴霧,視蟲情噴1-2次即可。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news/12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