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馬棉是什么棉
農機大全網(www.121vipspeaking.com)今天給各位分享匹馬棉是什么棉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匹馬棉是什么棉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1、匹馬棉是什么棉
匹馬棉是什么棉 ♂
匹馬棉是什么棉匹馬棉可以稱為比馬棉、皮馬棉,一般是在美國和秘魯生產,它是一種超長纖維棉。匹馬棉的生產時節(jié)非常特殊,在每年4月10日至15日期間由于天氣影響容易不能播種,所以匹馬棉的產量很低。匹馬棉全年產量占全球棉花產量不到3%,日本每年需要消耗匹馬棉年2/3,所以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匹馬棉很少。
一、匹馬棉是什么棉
1、匹馬棉也叫做比馬棉、皮馬棉,主要在美國和秘魯兩個國家生產,它屬于細絨纖維中的超長纖維棉。由于其日照時間長,棉的成熟度高,且棉絨長,手感好。
2、匹馬棉的生產時節(jié)有點特殊,一般在每年4月10日至15日期間由于天氣影響就會沒有辦法播種,所以匹馬棉每年的產量都非常有限。匹馬棉全年產量僅占全球棉花產量的不到3%,日本又消耗了匹馬棉年產出口量的2/3,所以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匹馬棉就非常稀缺。
二、匹馬棉的特點
1、更細長的纖維
(1)匹馬棉的棉毛纖維長度比普通棉長出35%,這這樣會增加面料的柔軟性和光澤度。
(2)匹馬棉有更少的光纖末端被暴露出來,這樣能最大限度減少磨損減少起毛起球的影響。
2、更強韌的纖維
(1)棉的纖維強韌度比普通棉高出45%,這會使匹馬棉的產品格外有彈性。
(2)即使重量更輕的匹馬棉面料還是非常耐用,同時其懸垂性和舒適性也更強。
3、更有活性的纖維
(1)匹馬棉纖維活性比普通棉纖維會更高,所以更易于著色,同時色牢度也會更強。
(2)這就意味著,匹馬棉的產品即使使用多年,但還是會保留著鮮麗的色彩。
區(qū)分魚竿黑坑版和休閑版有哪些不一樣 ♂
區(qū)分魚竿黑坑版和休閑版有哪些不一樣材料:黑坑竿用高噸位碳布做的,普通魚竿是用普通碳布甚至玻璃纖維布做的。
調性:黑坑竿一般是19調,普通魚竿是19調(極硬調)、28偏19調等。
硬度:黑坑竿和普通魚竿硬度不同,H值越大越好。
用途:黑坑竿是專門為黑坑設計的魚竿,搶魚時能快速回魚,普通魚竿以設計、用法、適釣魚情等再選擇魚竿。
一、材料
黑坑竿和普通竿的材料不同,其中黑坑竿基本上是用40T、46T等高噸位碳布制作的,以確保魚竿的硬度足夠高為目的,普通竿是用普通碳布甚至玻璃纖維布制作的,黑坑竿的樹脂含量也比普通竿低,原因是樹脂含量越低魚竿的硬度相對越高且抗疲勞性也越好。
二、調性
黑坑竿與普通竿的調性不同,調性是指魚竿水平受力0.1千克時的彎曲位置比,例如魚竿從1:9位彎曲表示竿為19調,其中黑坑竿一般為19調,普通竿為19調(極硬調)、28偏19調、28調(強硬調)、37偏28調、37調(硬調)、46偏37調、46調(中硬調)、55調等。
三、硬度
黑坑竿和普通竿的硬度不同,硬度是指魚竿受力時的軟硬程度,一般用阿拉伯數字和英語單詞Hardness(硬度)的第1個字母H表示,例如1H、2H、3H、4H、5H、6H等,H值越大表明魚竿的硬度相對魚竿越好,但H值并沒有統(tǒng)一的執(zhí)行標準,因此H值相同時魚竿的硬度可能不同。
四、用途
黑坑竿和普通竿的用途不同,其中黑坑竿是專門為黑坑設計的魚竿,硬度高,頂釣值大,硬度高是為了在搶魚時能夠快速回魚,頂釣值大是為了飛磕或飛抄,但普通竿根據設計、用法、適當釣魚情況等不同來決定,主要有溪流竿、傳統(tǒng)長竿、鯽魚竿、鯉魚竿、綜合竿、大物竿等。
區(qū)域土壤及分布1 ♂
區(qū)域土壤及分布
一、成土母質
成土母質是指母巖經風化剝蝕、搬運及堆積等過程后于地表形成的松散風化殼的表層。成土母質是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對于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的生物、氣候條件下,成土母質的差異性往往成為土壤分異的主要因素。按巖石的地質成因及沉積形成,本區(qū)成土母質可分為殘坡積物母質、洪沖積物母質、沖積物母質、湖積物母質、海相沉積物母質、風積物母質6種類型。
(一)殘坡積物母質
殘坡積物母質是本區(qū)主要的成土母質,廣泛分布在山地丘陵區(qū)。根據母質的物源不同可分為酸性巖類、基性巖類、砂頁巖類、石灰?guī)r類等。酸性巖風化物形成的土壤,多含粗粒石英、長石,細粒部分含量相對較少,鹽基不飽和,淋淀作用較強,土壤全鉀含量較高,速效鉀含量低,典型土壤類型為粗骨土和棕壤。基性巖類易受風化,沉積物松散,形成的土壤質地細,鐵、錳含量較高,磷、鉀養(yǎng)分豐富,主要成土類型為中性粗骨土、棕壤和淋溶褐土。砂頁巖類發(fā)育的土壤土層較薄,形成的土壤顆粒粗,礫石多,鹽基飽和度低,養(yǎng)分貧瘠,是棕壤、褐土和粗骨土的成土母質。
(二)洪沖積物母質
洪沖積物母質由汛期洪水傾瀉所攜帶泥沙,碎石堆積而成。該類型土壤母質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如膠萊盆地南部、大沽河及其他河流的河谷平原或階地的后緣地帶。洪沖積物一般分選不明顯,但在山前平原的上緣和下緣,已顯示出不同的組成顆粒,在上緣,沉積物顆粒粗,近山麓處常含有磨圓度較小的礫石,或夾有一層至數層礫石層。洪沖積物仍保留著對附近低山、丘陵巖石風化物的繼承性。本區(qū)洪沖積物母質多由酸性巖風化物組成,顆粒粗大且含量較高,多含抗風化的石英、長石礦物和酸性巖半風化石礫,局部夾有小面積的礫石層或透鏡體。洪沖積物發(fā)育的土壤土體深厚、土壤剖面發(fā)育層次完整,水的側向補給條件好,來自上游的可溶性礦物質豐富,具有良好的土壤肥力,一般種植果樹和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洪沖積物多發(fā)育成典型棕壤和褐土。
(三)沖積物母質
沖積物母質為地表經常性水流的堆積產物,是第四紀沉積的主要成因類型,以條帶狀分布在山丘區(qū)的河谷內及平原河灘中,其物質組成有自上游向下游逐漸變細的明顯規(guī)律,寬大河床中的沖積物有明顯的橫向變化及河漫灘相二元結構。山地丘陵區(qū),第四紀以來地殼明顯抬升,河流沖積層厚度一般不超過40m,短源小河的沖積物,其物質成分與母巖關系密切,大多數河流沖積物屬混源松散沉積。沖積物經地表流水長距離搬運,流經不同地質區(qū)將各種巖石風化物混合,土壤肥力良好,土層深厚且剖面完整,宜于耕作。沖積物分布區(qū)地勢低平,是潮土、潮棕壤和潮褐土的成土母質。
(四)湖積物母質
湖積物由湖水懸浮物質靜水沉積而成,主要分布在膠萊河平原,沂沭河谷平原,在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6000年),它們基本脫離了湖沼環(huán)境,但這一過程現在仍在繼續(xù)。湖積物質地細且致密,其表層一般為灰黃色砂質粘土或粘土,具水平層理,之下為青灰色的、曾經歷泥灰沉積的沉積層,富含有機質,多見銹斑紋、鐵錳結核,且在50cm深以下有鈣結核層。土壤發(fā)育為砂礓黑土。
(五)海相沉積物母質
該類型土壤母質分布在濱海灘地和濱海洼地中,受經常性的海水潮汐和浪擊的機械作用,具海陸交互相沉積特點,主要分布在膠州灣、萊州灣沿岸,呈小面積條帶狀分布在魯東沿海。海積物的組成因海岸類型和入海水系而異,膠州灣、萊州灣沿岸為較黏質,而魯東沿海岸以黃色砂礫沉積為主,較大海灣的內緣海積物以泥砂為主。海積物夾有海生貝殼和淺海相生物殘體,并受海水影響,含磷量、含鹽量及礦化度較高,局部礦化度可高達100g/L以上,一般不宜于農作物的生長,宜發(fā)展鹽業(yè)、海水養(yǎng)殖業(yè)、沿海防護林。典型土壤類型為濱海潮灘鹽土、濱海鹽土。
(六)風積物母質
風積物多由河流沉積物和海積物經風力再搬運沉積而成,分布在沿海地帶,海灘砂經風力搬運再沉積,零星分布于沿海沙堤、砂丘,尤以牟平沿海較為集中。風積物顆粒粗,結持力弱,顆粒組成均一。風積物一般發(fā)育為風沙土。
二、主要土壤類型
(一)土壤類型
根據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定的土壤分類方案,研究區(qū)土壤可分棕壤、褐土、風沙土、火山灰土、石質土、粗骨土、砂礓黑土、山地草甸土、潮土、鹽土、濱海鹽土、水稻土,共12個土類,依其各自的發(fā)育程度、附加成土過程和土壤屬性,可進一步細分28個亞類、79個土屬和223個土種。區(qū)內土壤總面積54 370km2,土壤面積在5000km2以上的土類有4個,依次為棕壤土、粗骨土、潮土和褐土。
(二)土壤分布特征
受氣候、水文、成土母質、地形高度的變化及地貌形態(tài)的差異等因素的制約,研究區(qū)土壤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規(guī)律。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坡度較大,地表徑流強,土壤受到嚴重的剝蝕和沖刷,水土流失嚴重,土層淺,質地粗糙,養(yǎng)分含量低,土壤發(fā)育為薄層粗骨土或石質土,棕壤僅分布在低山的茂密林下。丘陵的中下部(山前傾斜平原),坡度逐漸減緩,地表徑流減小,下滲作用逐漸加強,土體內部出現淋溶淀積過程,土壤物理性黏粒和可溶性物質,隨下滲水的移動,上部發(fā)生淋溶,下部出現淀積層,土壤發(fā)育為中層粗骨土、棕壤土。溝谷地帶和山間平原,由于流水搬運作用的不斷進行,產生了分選性沉積,形成了具有不同排列層次的潮土。近海處,受海積作用和河流的沖積、洪積作用影響,形成質地粗糙的濱海潮灘鹽土和濱海鹽土。從而構成了從低山丘陵到濱海平原,由石質土―粗骨土―棕壤―潮土―濱海鹽土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圖2-3)。現將主要土類特征簡要概述如下。
圖2-3 土壤類型分布圖
(三)土壤類型分布及特征
1.棕壤土
棕壤土是在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qū),在研究區(qū)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面積約為20 247km2,占調查面積的37.24%,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區(qū),特別在研究區(qū)南部、煙臺西部以及威海地區(qū)分布廣泛。成土母巖主要為酸性巖漿巖、片麻巖或洪積物。棕壤土剖面多具有完整的構型和發(fā)育較好的特征土層,土壤黏粒含量較高,質地黏重,pH在5.5~7.2之間,土壤有機質和養(yǎng)分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速效鉀含量低。農用為主,兼營林、果,土層深厚的洪積棕壤農田,一般種植小麥、玉米;土層較厚的坡麓棕壤農田,種植小麥、甘薯、花生、黃煙等,林果用地主要為蘋果、梨、葡萄、櫻桃等,亦有少量赤松、刺槐等。棕壤土類可進一步劃分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漿化棕壤4個亞類。
2.粗骨土
粗骨土是發(fā)育在各種殘坡積風化物之上,含有大量礫石和石礫、土層淺薄、成土過程微弱的一類土壤。粗骨土分布面積為研究區(qū)占第二位的土類,幾乎在所有中、低山和丘陵坡地都有粗骨土分布,面積約為11 662km2,占研究區(qū)面積的21.45%。低緩丘陵上的粗骨土多被墾為農田,以種植小麥、玉米、甘薯、花生為主,還有相當面積的粗骨土已辟建為果園,種植蘋果、山楂、梨等,自然植被主要為赤松、油松、麻櫟等,灌草主要有酸棗、鐵桿蒿、衛(wèi)茅等。粗骨土受人為活動影響很大,過度墾殖和濫伐林木會加劇土壤侵蝕,而農田基本建設搞得好的地方,利于水土保持,土層加厚,以及土壤肥力提高。本區(qū)粗骨土類可進一步分為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和鈣質粗骨土3個亞類。
3.潮土
潮土是發(fā)育在河流沉積物上,受地下水影響,并經長期的旱耕熟化而形成的一類土壤,潮土剖面由耕作層、犁底層、心土層、底土層構成,其底土層發(fā)育的潮化層是潮土的特征土層。面積約8770km2,占調查面積的16.13%,是僅次于棕壤和粗骨土分布面積占第三位的土壤類型。主要分布在濰河、大沽河、沭河及膠萊河等河流的沿河傾斜平原及沿河階地。本區(qū)潮土砂礫含量較高,長石、石英、云母等礦物顆??梢姡缓妓猁};表土疏松,耕性好,土質深厚,質地適中,熟化程度高,地下水源豐富,是發(fā)展小麥、玉米、蔬菜等農作物的高產穩(wěn)產區(qū)??蛇M一步劃分為潮土、脫潮土、濕潮土和鹽化潮土4個亞類。
4.褐土
碳酸鹽的淋溶淀積是褐土的主導成土過程。成土母質主要為沖積洪積物,面積約5056km2,占調查面積的9.30%,主要分布在臨朐北部、沂沭斷裂帶局部及萊西東部。褐土成土過程穩(wěn)定,鈣積作用和黏化作用明顯,成土母質主要是石灰?guī)r、砂頁巖、坡洪積物。表層質地大部分為砂質黏壤土和黏壤土,黏化層大部分為壤質黏土,這種上輕下重的構型有利作物的生長,但部分土種黏化層位太高,影響作物根系的延伸,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自然林被為針闊葉混交林,常見樹種有側柏、刺槐、山楊等。褐土可細分為淋溶褐土、褐土性土、潮褐土、石灰性褐土、褐土5個亞類。
5.石質土
石質土是發(fā)育在各種殘積風化物之上,經受強烈的侵蝕、發(fā)育程度弱,土層極薄的一類土壤,與粗骨土呈復區(qū)分布,面積約1609km2,占調查面積的2.96%,主要分布在調查區(qū)東部及五蓮南部局部丘陵高坡地帶。土壤礫石含量多,礫石部分主要是難風化的石英、長石顆粒,土粒部分粗砂含量較高,黏粒含量低,質地多為砂質壤土,土壤養(yǎng)分貧瘠,分布地勢高,坡度陡,一般無樹木生長,多生灌草,植被覆蓋率低,因此在利用上應按流域的整體規(guī)劃發(fā)展草被,關鍵措施首先是“封山”,嚴禁濫挖亂牧,其次也可以人工植草,以保持土壤,促進巖石風化,使土層不斷加厚。本區(qū)石質土細分為酸性石質土、中性石質土、鈣質石質土3個亞類。
6.砂礓黑土
砂礓黑土是具有“黑土層”和“砂礓層”的半水成土,是山東省古老的耕作土壤之一。成土母質為第四紀以來的淺湖相沉積物,其沉積物來源于周圍酸性巖、砂頁巖、變質巖的風化物,面積3849km2,占調查面積的7.08%,主要分布在膠萊盆地及沂沭河谷平原。砂礓黑土剖面自上而下分為熟化黑土層(即耕作層)、犁底層、殘余黑土層、脫潛育層和砂礓層。砂礓黑土質地黏重,耕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28%,是山東省有機質含量最高的土類,土壤全鉀、速效鉀含量也較高;其耕層和黑土層陽離子交換量平均值分別為19.9和21.1毫克當量/100 g土。砂礓黑土中含有大量的鈣質和鐵錳質結核,由于鐵、錳氧化物與多種重金屬元素共生,對于環(huán)境科學的研究也有重要意義。目前調查區(qū)砂礓黑土絕大多數為耕地,除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外,還有棉花、花生、大蒜等經濟作物和蔬菜。研究區(qū)砂礓黑土可細分為砂礓黑土和石灰性砂礓黑土2個亞類。
7.水稻土
水稻土是在母質或其他類型母土之上,在種植水稻淹水條件下,經受人為活動和自然因素的雙重作用,產生水耕熟化和氧化還原交替過程,從而形成的一種具有耕作層-犁底層滲育層-潴育層-潛育層-母質層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發(fā)育不完全的剖面往往缺少某個或某幾個特征土層。土體在1m深之內為堿性反應,pH為7.7~8.0。土壤有機質和其他養(yǎng)分含量較高。區(qū)內僅有淹育水稻土1個亞類,分布在沂河、沭河局部地段,面積僅310km2,占研究區(qū)面積的0.57%。
8.草甸風沙土
草甸風沙土以海相沉積物為成土母質,后又經過風的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發(fā)育的土壤。分布在煙臺―威海沿海局部地帶,面積約32km2,占研究區(qū)面積的0.06%。剖面一般只有很薄的腐殖質層和母質層,沒有明顯的淀積層,并經常出現一層或幾層的埋藏土層。在半固定和固定草甸風沙土剖面的下部呈現潮化特征,有銹斑紋發(fā)育。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和各種養(yǎng)分含量很低。地形為濱海沙灘地,多見平緩沙丘,次生刺槐林。
9.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是發(fā)育在火山噴出物、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萊西―膠州一帶中生代火山巖分布區(qū)內,面積約619km2,占研究區(qū)面積的1.14%?;鹕交彝镣馏w淺薄,疏松、多含火山彈、火山渣和熔巖塊,質地多為黏壤土和壤質黏土,含有較多的礫石。容重1.0 g/cm3,大大低于其他土壤的容重,容重低是火山灰土的主要性質之一。有效鐵、陽離子交換量含量高,有機質、全氮、全磷含量較低,速效鉀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土類。目前火山灰土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局部稀疏草被生長,水土流失嚴重,宜發(fā)展林業(yè)。
10.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分布在山地平緩頂部,常年受水濕和低溫影響,在草灌群叢植被下發(fā)育的一類土壤。研究區(qū)內山地草甸土分布在嶗山、昆崳山等頂部,面積約16km2,僅占研究區(qū)面積的0.03%。土壤質地較輕,多為砂壤至輕壤土。地勢高、風力大,喬木難以生長,但因降水較多,利于灌木草本植物生長,有機質、腐殖質層深厚,土壤各種養(yǎng)分含量都較高。
11.濱海鹽土
濱海鹽土是地質過程產生的海相鹽漬淤泥或海陸雙相結構的沉積物為母質,在海水和海潮的作用下經過積鹽過程發(fā)育而成的土壤。面積約2164km2,占研究區(qū)面積的3.98%。主要分布在昌邑市北部濱海平原、膠州灣北部海灣灘涂及河流入??诘貛АI海鹽土剖面表層為壤土類和黏壤土類,并有黏土和砂土夾層,潮化特征明顯,從5cm深處出現銹紋斑,向下層銹紋斑漸多,表層(0~20cm 深)含鹽量一般在1.0%~3.0%之間,土體含鹽量在0.4%~1.0%之間,農作物多無法生長,適宜于鹽業(yè)發(fā)展、海水養(yǎng)殖等。受海洋生物遺骸影響,有機質含量差異較大,速效磷鉀含量較高,在微量元素中,有效硼和有效銅高于其他土類,有待開發(fā)利用。區(qū)內濱海鹽土可細分為濱海鹽土和濱海潮灘鹽土2個亞類。
12.鹽土
當表層土壤(0~20cm深)含鹽量0.8%~1.0%時即為鹽土,成土母質為海陸交互相沉積物和海相沉積物。區(qū)內鹽土(堿化鹽土)分布在文登南部沿海地帶,面積約為32km2,占0.06%。鹽土陰離子組成中以重碳酸根為主、堿化度<45%,地表多有鹽結皮,在旱季自然條件下鹽分主要在表土層積累,土壤剖面下部受潛水作用發(fā)育有大量銹紋斑。土體呈微堿性或堿性反應,pH為7.5~8.5。鹽土有機質和各種養(yǎng)分含量低,農作物多無法生長,自然植被為稀疏的茅草、堿蒿,適宜于發(fā)展鹽業(yè)、海水養(yǎng)殖等。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news/12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