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秸稈“肥”了鹽堿地
科技賦能 秸稈“肥”了鹽堿地
高巖在東北地區(qū)的農村長大,對農村有著特殊情感。每次開車行駛在回鄉(xiāng)路上,看到秸稈堆積在田地里,高巖總是在想,“秸稈難道只能躺在地里被付之一炬,有什么辦法可以把它們變廢為寶?”高巖一直在心里畫著問號。
在一次與導師做油頁巖項目研究時,實驗中所采用的技術讓高巖眼前一亮,“把頁巖油項目中的技術‘移位’,用來處理秸稈是否可行?”
經過一次次實驗,高巖驚喜地發(fā)現,利用該項技術處理秸稈后,得到的液化物呈酸性,與秸稈自然腐爛的腐殖酸成分幾乎一致。這意味著按照這種方法制成的秸稈肥料可以直接還田,秸稈肥料不但能改良鹽堿土壤,實現增產增收,而且秸稈處理的全過程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避免破壞土壤,還能有效減少污染。
實驗結果促使高巖將技術帶到田間地頭求證。他把目光放到吉林大學定點扶貧地——白城市通榆縣?!拔催M洮南府,先吃二兩土,白天沒吃夠,晚上接著補?!边@是當地百姓形容白城的俗語,當地鹽堿地有機質含量平均不足1%,玉米、高粱等作物產量不足黑土耕區(qū)的二分之一,農民收入可想而知。
高巖把技術設備搬去、把團隊人員帶去,在完成設備的安裝及調試后,項目組在向海鄉(xiāng)選取了兩個地塊開展玉米種植試驗。實驗結果從農戶劉海民幸福洋溢的臉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秋收時,他激動地握著高巖的手,“用了這肥,莊稼長勢好,收成也好,今年每畝比往年增收50元,75畝地能多收入三四千元呀。”
實驗的成功拉開了秸稈液化改善鹽堿地的序幕:通榆縣四井子村玉米每畝增產50公斤;邊昭鎮(zhèn)五井子村高粱每畝增產186公斤……就這樣,油頁巖項目研究成果技術成功“移位”。高巖還嘗試利用該項技術將畜禽排泄物等進行液化處理,液化產物同樣可以直接還田改良鹽堿地土壤,促進作物生長。
“鄉(xiāng)親們純真的笑臉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好肯定,也是我們繼續(xù)前行的動力。”高巖表示,下一步團隊將圍繞秸稈產物肥藥一體化、植物修復工業(yè)污染土壤及工農業(yè)廢棄物協同利用開展探索研究。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news/18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