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盛開
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盛開
伴著和煦的春風,走進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萬畝稻田里,田間地頭都穿上了一襲綠色的新裝,滿眼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衛(wèi)星定位、側深施肥、軌道運苗……一系列智慧元素在春耕生產中大顯神威,科技感的場景十分“搶鏡”,繪就出一幅“智慧春耕”的美景。
如何加速“中國綠色米都”向“中國現代農業(yè)之都”邁進。建三江分公司經過“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發(fā)展,糧食播種面積由2012年的1100萬畝發(fā)展到了2022年的1208萬畝,糧食總產140億斤。粳稻年產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國的十六分之一。糯稻面積超過200萬畝,占全國糯稻總面積的六分之一,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超過1億噸。這些成就的背后是建三江經過10年的科技創(chuàng)新,推進現代化大農業(yè)振興發(fā)展的豐碩成果。
譜好“規(guī)劃圖”?打造現代農業(yè)體系
細數建三江十年間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成就,以物聯網技術應用為先導的智慧農業(yè)尤為搶眼......
進入五月,“智慧”已成為建三江分公司春耕生產中的“代名詞”,在紅衛(wèi)農場有限公司3600畝智慧農業(yè)先行示范區(qū),數臺高速插秧機在高標準農田內來回作業(yè),千畝良田新綠點點、生機勃勃?!耙郧翱刺旆N地,現在看屏種地。”種植戶趙剛通過點點手機屏幕便可指揮高速插秧機作業(yè)。
從傳統(tǒng)的“鎬鋤鐮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鐵馬”。水稻插秧全程機械化到底有多高效?“原來人工插秧,我家的這些地需要15天,現在使用智能插秧機,省心、省人,關鍵是省錢,每年都能省5000多塊錢人工費,插秧速度與以前相比,提前8天左右,這北斗導航系統(tǒng)安的值,我還購買了智慧收割機、智慧整地機車,種地很輕松。”看著從插秧機口緩緩而下的一顆顆嫩綠秧苗,種植戶趙剛笑著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0年建三江水稻面積850萬畝,那時來三江務工的人員最多近20萬,今年,建三江水稻面積 ?1200萬畝,前來務工人員5萬人。
面積增加了,務工人員反而減少了,這是為什么?建三江分公司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農業(yè)要實現現代化,首先要實現機械化。近年來,建三江分公司大力發(fā)展智慧農業(yè),聚焦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不斷在農業(yè)信息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數字科技在農業(yè)生產中的運用水平。僅2022年,建三江分公司就新購置導航系統(tǒng)1.54萬套、國產變量側深施肥插秧機75臺、智能化軌道運輸車960套、衛(wèi)星平地機96臺、雙向駕駛1404拖拉機75臺。分公司還堅持“以用促研、以研促造”的農機產業(yè)發(fā)展思路,建設創(chuàng)業(yè)、勝利國產高端農機智能化示范農場2處,新購置CVT2404大馬力拖拉機等一批高端智能農機,在節(jié)約人力、節(jié)省成本、提高效率上實現新發(fā)展,全面提升國產高端智能農機應用水平。截至目前,建三江分公司累計配套北斗導航系統(tǒng)11655臺套,農業(yè)智能化作業(yè)水平達到30%。
如今的現代化耕種場景,在趙剛看來幾乎不敢想象,他見證了建三江水稻種植10年來的巨大變遷。他清晰記得,以前育苗、插秧、收割全靠人工,效率非常低?!稗r戶增收,企業(yè)增效,我們的‘飯碗’也端得更牢了。”趙剛說,采用智慧農機種植的水稻與傳統(tǒng)經驗管理的稻田相比,減少了損耗,提高了產量,畝均增產約11%。
拉高“標準線”走好質量興農之路
走進鴨綠河農場有限公司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平坦寬闊的田間道路縱橫交錯,平整美觀的灌溉溝渠直達田間地頭,綠油油的水稻苗一眼望不到邊。
寸寸良田寸寸金,淳樸的建三江人對此感觸很深。在鴨綠河農場有限公司第六管理區(qū),種植600多畝地的種糧大戶崔立秋說,“10年前,剛開始接手這塊土地時,不少地還是‘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澇不打糧’的低產田,之后這里逐步建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地力得到了提升,糧食產量上去了,種地也更有底氣了!”
崔立秋家的地經過本田標準化改造,由原來的189個小池子,變?yōu)榱?0個大池子,嘗到本田標準化改造的“甜頭”后,他逢人就說本田標準化改造的好處,已經成為了本田標準化改造名副其實的“代言人”
一樣的土地,不一樣的產值。十年前,建三江的水田池子最大的一畝,最小的一分地,機械作業(yè)效率低,制約了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瓶頸。
保障糧食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其中的關鍵。建三江分公司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率先開展大規(guī)模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糧食面積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條以提高糧食產能來穩(wěn)定糧食產量的路子。
“現在池子大了,不僅方便大機械作業(yè),也能節(jié)省不少人工費用。就拿插秧來說,比以前少用了4天的時間,節(jié)省人工費3萬元左右,插的還更直、更快、更好了。”崔立秋指著已經插秧結束的地塊說道。
建三江經過十年的不懈奮斗,農業(yè)生產方式日新月異,“飛牛”上天、“鐵?!比氲兀F代化農機手、無人機操作者、智慧農業(yè)經營者等新興職業(yè)人員紛紛登場,高標準農田建設、軌道農業(yè)、節(jié)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技術、自動化病蟲情監(jiān)管等高科技為農業(yè)生產“保駕護航”……農業(yè)向數字化、精準化、智慧化加快邁進。
“以前,我們都是憑直覺對土地進行施肥,現在公司的技術人員每年在插秧前將施肥建議卡給我們,還指導我們使用帶有變量施肥技術的插秧機,通過在插秧時精準控制施肥量,可以使水稻前期營養(yǎng)充足、緩苗快,存活率高,后期還能防倒伏?!倍篮愚r場有限公司種植戶王鵬宇說道。測土配方技術是對土壤、水進行檢測,結合土壤中的氮、磷、鉀含量及作物不同的生長節(jié)點需肥規(guī)律,進行大配方小調整,減少了水肥和農藥的投入,做到各種資源精準投放。
在近幾年春耕生產過程中,建三江分公司不斷加強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讓過去的憑感覺憑經驗種田,變?yōu)楝F在向數據要成果、用科技提產量,“人拉肩扛”的耕作場景逐漸退場,各類新技術正逐步貫穿農業(yè)生產全過程。
織好“技術網”挖掘科技創(chuàng)新潛力
建三江分公司以科技賦能完成了“汗水農業(yè)”向“智慧農業(yè)”的轉變。“以往我們都是自己在地里浸種催芽,溫度掌握不好,出芽參差不齊,既費事又耗時。自從這幾年用上了疊盤暗室育秧,我覺得特別省心、安全和方便?!闭勂鸠B盤暗室育秧的好處張偉贊不絕口,“你看這秧苗長的多壯,插到地里都不緩苗......”
秧苗長得好長得壯,得益于分公司大力發(fā)展智慧農業(yè)的結果。如今,建三江通過新建疊盤暗室育秧基地、組建專業(yè)管理和技術團隊等方式,積極推廣溫湯浸種、智能浸種催芽、基質土改良、秧田智能管控、硬盤擺盤機和起盤機等創(chuàng)新技術集成和應用,實現育秧生產全程機械化,畝減少用種量10%,畝節(jié)本25元,解決了育秧成本高、水平參差不齊、自然風險大等難題。選派專業(yè)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以案例講解、實操分析、技術對比等方式,對工廠化育秧技術和作業(yè)規(guī)程進行詳細講解,加快推進新技術落地。目前,分公司已建水稻疊盤暗室育秧基地197處,配套設備1170套,硬盤1400萬張,累計應用面積90萬畝。
建三江從人扛牛拉“六只腳”到“四只腳”的拖拉機,再到不用下田的無人化智能操作,曾經的“揮汗如雨”變?yōu)椤爸讣廨p動”。
“通過手機端,不僅能夠清楚地知道每個大棚的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濕度等數據,還可以進行遠程操控,比如到通風練苗時期,只需要用通過軟件精準調控即可,無需擔心心棚多人少忙不過來的情況發(fā)生,省時又省力。”洪河農場有限公司智慧集成示范區(qū)技術人員高長松介紹。
建三江分公司打造的智能云平臺集互聯網、大數據、手機app、云計算為一體,系統(tǒng)內集合農機管理、科學管理、集團運營、智能物聯、智慧大棚等綜合數據分析。同時,依托部署在農業(yè)現場的智能監(jiān)測系統(tǒng)和加裝在農機具上的智能控制器,實現了對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分析,智能決策和遠程操控,進一步降低了管理投入,提升了管理效率,為農業(yè)生產標準化、精細化種植探索出了一條更便捷高效的路徑。
讓下田種地變“云端”種地,是建三江分公司積極探索、發(fā)展數字農業(yè)的一個縮影。以“一條鏈、一張圖、一站式”為路徑,建三江分公司正加快建設兼具農業(yè)生產智能化、產品經營網絡化、行業(yè)管理數據化、惠農服務在線化四大屬性的數字農業(yè)管理服務平臺,讓數字技術成為驅動農業(yè)現代化的“尖兵利器”。
電動機械代替人工撒種、軌道小火車代替人工肩挑秧苗、無人機打藥代替背噴壺撒藥、高速側深施肥插秧機安裝了導航系統(tǒng)......為解決中國人溫飽問題做出巨大貢獻的建三江,揮別了“早起三點半、晚上看不見、雪花湯就飯”的艱苦歲月,見證了科技發(fā)展最快、農業(yè)成果最多、職工最受益的新時代,數字化技術正在這里扎下根系,孕育著未來農業(yè)發(fā)展方向。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news/19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