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qū)生產能力提高一兩成
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qū)生產能力提高一兩成
本報襄樊10月23日電 (記者夏珺)2006年國土資源部在全國批準設立的116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qū),目前建設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各地以示范區(qū)建設項目為依托,為農業(yè)、水利等部門的涉農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調動了多部門參與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的積極性,形成了多部門集中投入、齊抓共管的局面。預計116個示范區(qū)建設將在3—5年內全部完成。這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日前在湖北省襄樊市召開的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qū)建設暨土地整理工作座談會上獲悉的。
據了解,示范區(qū)建設上按照基本農田標準化、基礎工作規(guī)范化、保護責任社會化、監(jiān)督管理信息化的“四化”要求,各地普遍加大了資金投入。各省(區(qū)、市)以土地整理項目為載體,把土地整理項目優(yōu)先安排在示范區(qū),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如河北省今年已通過這種方式向示范區(qū)投入了2261萬元。湖北省明確土地有償使用費主要用于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確保示范區(qū)建設資金,同時積極探索保護與建設、約束與激勵并重的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新路子。浙江臺州將示范區(qū)建設與農業(yè)產業(yè)化相結合,湖南安鄉(xiāng)、湖北荊州將土地整理與遷村騰地、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通過示范區(qū)建設,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質量,有的增加了數量,明顯改善了耕作條件。通過土地整理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農業(yè)生產能力普遍提高了10%—20%。浙江省臨海市在示范區(qū)已投入資金2.2億元,建成標準農田15萬畝,新增耕地2.8萬畝。
國土資源部門還探索了以現代技術為主要手段的基本農田監(jiān)督管理體系。一些地方通過建立基本農田保護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能夠快速、準確地對基本農田信息進行查詢、匯總統計、成果輸出、變更等,為國家構建“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新型高效的基本農田監(jiān)管體系提供了經驗。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121vipspeaking.com/news/213293.html